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方法初探(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方法初探4篇
【篇一】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方法初探
课程改革的核心
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突出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总体部署
●2008年:课程开发目的:
●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理念: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
●成果: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标准
●
●2009年: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目的:主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理念: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效果:用适合学生的方法,调动学生
● 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学会了
●
●2010年:课程评价与管理
●目的:主要解决如何引导“教与学”,
●理念:多元评价
●效果:激励学生学习,
● 促进学生发展
●目的:主要解决教学资源有效调配的问题
●效果:规范与灵活相结合,
● 教学资源效益最大化
●时间:2009年开发手册,
● 2010年规范管理
●
●2011年:教学资源建设
●目的:主要解决辅助教与学的物质资源建设问题
●效果:辅助教与学
● 开发资源 利用资源
●时间:2009年开始建设
● 2011年初步配套
●2012年:总结、完善、推广
●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效果:规范人才培养基本规格
●
《新大纲的理念》
能力本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贴近生活,贴近专业
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需求
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实践导向,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活动的体验中习得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
多元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
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要占一定的比重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一体
国外的职业教育模式
美、加:以能力为基础
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首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 此施教。其科学性体现在它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英、澳:能力本位
特点是依赖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通过与这些标准相比较,可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所谓国家能力标准,指按照就业中所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所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就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应用所做的明确说明。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可以使有关方面据此制定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也能够使每一个普通公众从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水平或方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并可在这一体系中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取得所需要的职业资格,在学习成果的认可上,体现了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德国:“双轨制”
“双轨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其中一轨是指职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
另一轨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轨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定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产品的高质量以及保持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技术领域里所有的产品几乎都可以作为项目。采用项目法教学,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的主要任务有:确定项目内容、任务要求、工作计划,设想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员对项目的承受能力,把学员引入到项目工作中后退居到次要的位置,时刻准备帮助学员解决困难问题。
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法又称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安排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去发现所学内容的事实、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竞赛式教学法
竞赛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比赛的形式来学习新内容获取新知或复习旧内容巩固旧识,并对优胜者予以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动机很明确,就是有力地挖掘出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锻炼他们思维反应的敏锐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和团结协作的互动意识。
【现代教育方向】
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
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特征。
现代职业教育应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 2、“以能力为本位” 3、“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4、采用灵活教学方法
参考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1)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按需求办学。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办学路子,职业教育要树立经营理念,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要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不应因循守旧,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及受教育者的学习和就业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改革创新,要彻底改变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学校机会以及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3)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必须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课程和培训项目的开发必须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要有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突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对普通教育教学模式的移植阶段
教学内容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纵向排列
理论课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实习通常安排在最后
对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移植阶段
双元制
CBE MES
自主创新阶段
项目教学
实践导向教学
当前我国部分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
—— 组织教学与复习提问
—— 引言与新课导入
—— 讲授新知识
—— 例题与课堂练习
—— 小结与课后作业
.“情境—达标”式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情境—达标”式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以创设职业情境,实行达标教学为突出特征的
这里的“情境”是学生未来工作的职业情境,它表达的意思是: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要尽量在与学生未来将要工作的职业情境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创设职业情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多为学生提供接触真实职业生活的条件,实行现场教学。而在无法进行现场教学的情况下,应让学生多接触与其未来工作有关的实物或模型教具,以形成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
这里的“达标”有四层意思:
一是科学的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目标应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制定的综合性的目标系统,在横向上它涉及到认知、情感和意志等许多领域,在纵向上它包括学校总体教学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等多个层次,且无论是哪一层次的教学目标,都要求以明确、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是要实行达标教学。要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程序,要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作为衡量师生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
三是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明示各个阶段应该达到的目标,并充分调动学生达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目标管理;
四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要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为衡量标准,突破教学评价中正态分布的固定模式,争取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
教师必备最新教学理念
一、有效教学的三种变化
从注重“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量”到更关注“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
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更关注“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从关心“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到同时强调“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
教学视学生的发展为最大效益
有效教学的着眼点是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
有效教学的关注点是学生整体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着力点是课堂教学实践理性的回归;
有效教学是教育精细化、个性化、效能化的需要。
二、形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
清晰地授课;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导向;
能确保学生对学习的投入;
及时地评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1.清晰地授课
语言清晰、简练。
使学生按逻辑顺序逐步理解复杂或抽象概念。
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时其要求明确、清楚、具体。
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能力水平或能力极限。
把当前的学习任务放在过去或将来课时(经验或知识)背景下。
2.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有吸引力的教学技巧(如,有趣的举例、视觉刺激物或说话方式)。
通过变化的语调、目光、手势展现热情与活力。
不断变化的提问方式。
不断变化的学生学习方式。
能把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纳入到某些教学活动或成果中(结论、问题概括、可用的方法、学习经验等)。
3.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导向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有清晰的任务,要求学生从事某种活动时有具体的任务要求或活动规则。
以最小的代价来制止和排除偏离既定学习活动的行为。
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行为或合理的意见引导教学进程。
4.能确保学生对学习的投入
使用幽默的谈话或有趣的活动将学生引入理想的学习状态。
必要时引入学习竞争机制。
为需要的学生准备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材料或活动。
洽当地、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有导向性的口头表扬。
灵活的个人或小组活动(如:游戏、趣味练习活动等)。
5.及时评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授新课前对学生的安置性测验。
监督课堂作业与训练,在学生独立练习时频繁地检查进展或学习效果。
多样化的评价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
在必要时,课堂评价中也具有反馈与矫正的功能。
在一节课结束前,总结整节课学习的效果。
【篇二】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方法初探
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
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
1、学习主体的确定
教师由原来的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在对话中,教师“走下神坛”作为伙伴跟学生相遇,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体验感悟着真理的力量、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与生活的美好,教师与学生围绕符合任务又同为师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教学专题展开畅所欲言的平等对话和信息交流。
2、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的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辨论等一切学习方式。
3、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它一语道出了教学方法的最高境界,教师不必照本宣科,或去照搬别的优秀教师成功经验和模式,因为我们的教学的对象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差异,地区的差别,教师的教学特点不同等等,都决定教师不可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模式或千篇一律地走老路。在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展个性,以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能和谐发展。
4、适当放飞课堂思维
教师开始从以前的演员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从权威变成了学习者的挚友,从评估者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成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5、教路多元化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勇敢地越出“教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关注学生的“插嘴”,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也是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篇三】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方法初探
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
作者:夏绪梅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4期
[摘 要] OBE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是从毕业标准出发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对课程思政教学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在厘清课程思政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基于OBE理念,提出要以课程思政学习效果为导向,贯穿教学全过程;专业教师要率先垂范,切实增强“育德意识”,并从思政理论水平提升、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正确选择教学方法三方面提升“育德能力”。
[关键词] OBE;课程思政;德育教育;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西安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研究”(19xcj006)
[作者简介] 夏绪梅(1972—),女,四川遂宁人,经济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企业伦理与文化、创; ; ; 新管理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040-02 ; ;[收稿日期] 2019-11-06
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人才培养是最主要的职能,育人是本。立德树人是检验大学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德育教育。当前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融合[2]。课程思政是一种大思政课程观,本质是在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各环节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
一、关于课程思政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独立。加强思政教育必须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政教育贯穿在教学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就是要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梳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有机融入教学中,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共鸣的价值、理念、思想观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案例中,发挥思政教育的显性作用。
二、关于OBE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是从毕业标准出发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并实施教学方案。美国学者斯派帝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书中将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OBE理念下,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的能力及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保证学生达到预期目标。
三、OBE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
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借鉴OBE思路,具体框架如下图。
1.以课程思政学习效果为导向,贯穿教学全过程。德育教育、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国的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思政教育要围绕这些要求,所“树”的人应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三观正确,培养文化自信、家国情怀,遵从职业道德、树立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因此,明确课程思政要达到的这些效果,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将上述目标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2.专业教师必须转变和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学习,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和能力。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思政的基础和保障,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
(1)切实增强专业教师的“育德意识”。只有专业课程教师真正认识到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切实增强自身“育德意识”,转变思维,明白课程思政重要性,明确课程思政是其职责的内在要求,自觉深化对专业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的认识,才能主动把课程思政当成自觉的事情去思考和实施。思想意识到位后,专业教师才会逐渐养成主动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与思政课显性教育相对应的隐形教育资源,建立良性可持续的共生共振互通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共同体的有效运行。
(2)率先垂范,从我做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课程思政实施者的教师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標,通过自己的职业行为率先垂范是最好的教育手段,通过垂范展示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公平意识。这种职业行为体现在点滴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例如,作为一线教师,关爱学生,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堂课,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备课、答疑解惑、批改作业,认真命题,严格要求学生。
(3)提升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第一,提升思政理论水平。当前,大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方式是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传递正能量,对思政理论学习不足,缺乏系统和与时俱进的思政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碎片化。因此,要从自身下功夫,多维度提升思政理论水平,培养和提升“育德能力”。专业老师在尊重课程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育德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第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要想真正实现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就必须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点,并在课堂上实现德育渗透,这就要求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第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传授不能割裂,不能简单理解为专业老师在课堂上灌输思政内容,如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就没有实际意义,“无效果不思政”,因此根据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选择应该秉持用意义驱动学习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内在需求,具体可采取启发式教学、案例(讲故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实施,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促进学生伦理观和价值观形成。
除此之外,课程思政离不开学校层面在课程思政改革和教学指导及教学激励制度等方面的推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1).
[2]张艳,陈美蓉,王亚军,等.课程思政理念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2):80-81.
【篇四】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方法初探
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理念与思考
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效率低下的现状,文章剖析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以人为本”的新思路,调动学生对外语的积极性。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英语教师亟需更新观念,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关键词:现代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现代化手段
1. 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到它。在科技界,英语也是国际性语言。
人类彼此间的交往随着国联互联网的普及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诚然,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一样。多学一种外国语,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现代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教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学生不仅仅是学几个
单词、会几篇课文、考试过关就意味着在学英语,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让他们拥有掌握更多知识的神兵利器,犹如给盲人带来了光明,给残疾人送去了轮椅。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了解更多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英语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资源库。
推荐访问:初探 深化 教学理念 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方法初探 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方法初探 课程思政的理念 方法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