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义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全文)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全文)

发布时间:2022-07-20 21: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全文)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实践(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抓住“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精神实质

李伟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21日   07 版)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国内外高度关注我国的发展前景、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明确了新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推动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回应了人们的普遍关切,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是指导未来五年发展的总纲领。全面落实《建议》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深刻理解《建议》的精神实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实践。

  切实实现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

  我们党十分重视发展,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科学论断。关于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更好的发展、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我们党在不断探索和思考中形成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七大完整提出和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的新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本质、内涵、实现路径等的认识,明确提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系统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依靠谁、为谁而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理清了发展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找准了发展着力点。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的统一,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完成《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五大发展理念上来。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新矛盾新挑战的积极回应。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已经达到7800美元左右。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包括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会受到严重干扰。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为解决这些新矛盾、应对这些新挑战而提出的。

  五大发展理念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行动先导。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人民有了更高的新期待——希望生活更富裕、社会更公平、环境更优美。与这些新期待相对照,我国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顺利到达现代化的彼岸,必须探索并走上新的发展路径。五大发展理念管方向、管全局、管根本,正是为了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推动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在2015年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各国达成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新的发展议程与15年前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相比,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千年发展目标”的内涵包括生存、绿色、合作三个基本要素,新的发展议程内涵又增加了三个基本要素:健康、平等和尊严。五大发展理念与国际社会关于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相吻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把结构调整、引领新常态作为主攻方向

  《建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任务,每一项都十分重要。其中,有些任务具有基础意义和全局影响,完成这些任务,再完成其他任务的困难就会小很多。落实《建议》要求,应把结构调整和引领新常态作为主攻方向。结构调整和引领新常态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引领新常态必须以实施有效的结构调整为依托。当前,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不相匹配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而供给侧结构性失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切入点。新经济结构的形成既是新的发展方式的结果,更是进入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经济运行阶段的重要体现。

  只有进行结构调整、实现结构升级,才能为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资源供给对增长的刚性约束日益增强,自然生态系统难以容纳更多的污染物。过去那种粗放、过度依赖劳动投入、低附加值的经济结构必须转型为集约、高度依赖技术进步、高附加值的经济结构。这样,经济的较快增长才能长期保持下去。

  只有进行结构调整、实现结构升级,才能为增进人民福祉开辟更广阔空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期待能够消费优质、安全、舒适、绿色的制造业产品,能够更好地消费医疗、保健、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产品。只有进行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些新需求。

  只有进行结构调整、实现结构升级,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保障。生态环境领域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解决这一领域的问题,需要增加资金投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大末端治理力度。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大幅度减少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只有进行结构调整、实现结构优化,才能为社会公平创造更好条件。当前,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已成为影响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能否解决“三大差距”问题,不仅关系到现阶段的社会稳定和谐,而且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的现代化国家。“十三五”时期,必须实施更有效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

  结构调整任务紧迫,但并不能一蹴而就。结构性矛盾是长期发展积累的,化解结构性矛盾也需要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政策储备。

  把创新作为发展全局的核心支撑

  《建议》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这一表述,把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快于以往任何时候,只有以更快的速度创新,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
在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国都把创新作为制胜法宝,只有以更大的力度创新,才能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在我国由中高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人们对于发展的新诉求不断涌现,只有以更主动的态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积极创新,才能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创新覆盖领域广泛,不仅涉及理论创新,而且涉及制度创新;
不仅涉及科技创新,而且涉及文化创新等,是发展全局的核心支撑和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全领域、全方位的,但也应有重点;
在不同阶段,创新的重点有所不同。推动创新,应以充分发挥创新在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中的作用为主线,找准政策的着力点。在目前的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是最需要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十三五”时期,应按照中央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建立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

  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继续扩大经济总规模,但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发展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发展的集约性、平稳性、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提升发展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至少涵盖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在发展思路上更加注重社会财富的积累。过去,生产总值一直是地方政府追求的政绩。这在一定发展阶段是合理的,未来还需要继续促进生产总值的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可以创造新的财富,也可能破坏历史上长期积累的财富;
既可以创造能够长期提供使用价值的财富,也可能创造只能在短期内提供使用价值的财富。有些地方由于只关注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不注重发展过程中的财富积累,结果出现了投入和收益严重不成比例、人们的付出远远多于应有回报的局面。“十三五”时期,必须更加注重社会财富的积累,坚决杜绝那些“拆了建、建了又拆”的现象。

  在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作用。培育增长新动力,避免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换挡过程中出现“失速”现象,需要完善体制机制,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更需要科技创新。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统筹利用好各种创新资源,力争在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经济运行上更加注重保持增长的平稳性。市场经济是一种周期性运行的经济,经济的波动难以避免,但经济大起大落必然对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要保持经济增长相对平稳。“十三五”时期,我们应通过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健全宏观调控机制、优化宏观调控政策,使“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第2篇: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实践
作者:季芳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9期

        【摘 要】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意味着对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必然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和工作方法的改变。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自觉实践,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是否深刻,行动是否到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实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必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牢牢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自觉实践,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是否深刻,行动是否到位。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要在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始终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做到知行合一,引领发展。

        第一,坚持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首先,要加快改革,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次,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再次,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短板,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最后,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联动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中国制造业创新体系,依靠创新驱动,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第3篇: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坚持创新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一

任理轩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今日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体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用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发展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立足传统、突破传统,依托现实、推动变革。创新居于什么位置?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同志对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崭新概括,具有重大意义。

  今日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仍是供需矛盾,尤其是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大,需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谁都知道创新重要,但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把它放在什么位置,怎样定位,却见仁见智。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发展根本的深刻体认,在我国几千年治国理政思想史上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放眼今日世界,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如此极端重要位置,放在制订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理念的首要位置,也是极为少见的。

  面对今日世界,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大势。当今之世,一个国家走在世界发展前列,根本靠创新;
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靠创新。现在,世界范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世界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我国创新底子薄、创新力量相对不足,赶超世界创新大国的难度不小。这种情况下,是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还是一般位置,结果大不一样。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凝聚的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持续发展的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能紧扣世界创新发展脉搏,顺应世界创新发展大势,赶上世界创新发展脚步,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引领世界创新发展潮流。

  纵观中国,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现代国家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竞争,根本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但科技创新这个主轴一直在旋转、在发力,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一些欧美国家抓住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跃升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相形之下,因一次次错过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我国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历史的教训、民族的悲哀。我们必须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立足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现实挑战,确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成为决定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仅可以巩固已有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能够推动国家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和谐发展,在更好基础、更高层次上,更有信心、更有决心、更有能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立足全局,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实现认识把握创新规律的新飞跃,促进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理念具有根本性、整体性和长久性,理念变化将带来根本变化、整体变化和长远变化。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然给发展全局带来根本变化、整体变化、长远变化。通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发展史,不仅一直存在创新规律,而且一直受创新规律支配。创新的本质特征在于革故鼎新,在政治上主要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
在经济上主要是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为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在思想文化上主要是弘扬传统精华、克服传统弊端,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新风尚,创立新体系、新学派、新方法、新文风。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就能使全党对创新规律的认识把握达到新境界,使各行各业对创新规律的认识把握达到新高度,推动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根本变化、整体变化和长远变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核心位置”与“第一动力”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创新尤其是全面创新是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对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全局具有深刻影响、强大推力。思想理论创新属“脑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属“原动力”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能够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是国家治理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属“主动力”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新本质上是“软实力”创新,培植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础,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这四大创新标识出我国发展的创新思路、创新方向。当前,创新发展致力于促进我国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不难想象,这四大创新连同其他方面创新一起“发力”、一起“给力”,我国发展全局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现代发展的一大特点是,自然资源越用越少,创新要素越用越多。我国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少,走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为主导的传统发展之路已行不通,必须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避免出现“阿喀琉斯之踵”现象。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说到底归因于创新乏力、创新不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也罢,离开创新都没有出路,都寸步难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创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根本出路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
才能增强我国发展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开拓广阔空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我国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能力和实力。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类创新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创新能否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在科技创新;
创新能否解决当前需求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持续增加要素有效供给并形成高效组合,不断提高生产力,关键也在科技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现在,我国需要高端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但引不进、买不来,只能靠我们自己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两个“更多”、一个“创新驱动”、一个“先发优势”、一个“引领型发展”,成为未来五年创新发展的指标性要求。这就需要依靠创新汇聚融合高端要素,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依靠创新培育发展高端产业,构建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
依靠创新打造形成创新高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树立战略和前沿导向,推动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技术突破;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坚持全球视野,推进开放创新,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功能作用,归根结底依靠上下同心、全社会一起努力,推动创新发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理念引领观念,观念引导行动。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认识和行动凝聚到创新发展上,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更加注重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抓环境、抓监督,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中,把科技创新等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考虑;
加大投入,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要求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要求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和我们每一个人摒弃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创新发展的思路做法,用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问题、挖掘发展潜力、培植发展优势、开拓发展境界。

  把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此,应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让他们充分释放创新发展的才能和潜能。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创新发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弘扬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激活民间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最大程度地释放全社会创新潜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也是富于创新创造精神的。只要中国人民心往创新上想、劲往创新上使,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亿万人民的创新创造中梦想成真、梦圆世界!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18日 07 版)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新发展 理念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广义范文网 201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广义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广义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90048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