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终结性考试大作业试题及答案9,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终结性考试大作业试题及答案94篇
第1篇: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终结性考试大作业试题及答案9
张兴华:我与儿童数学教学心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11-3-22 18:02:38 阅读1686次 【大 中 小】
我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
由于有了“数学教学心理”的指导,我对数学教学开始形成自己的主张与见解。
1.数学教学要关注儿童的学习心理。
课堂的本体是儿童的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必然建立在对儿童学习心理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基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有两层含义。
首先,数学教学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一方面是注意、记忆以及思维等认知领域的特点。比如,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注意则逐步由无意注意开始向有意注意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摆脱无意注意。儿童的记忆也开始有所发展,但形象记忆在其中所占比重还很大,记忆仍处在由具体形象记忆逐步向抽象记忆发展的过程中。期间,儿童的思维也获得进一步发展,并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等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儿童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比如兴趣、意志、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好动、好玩、好胜、好奇等个性心理倾向。正因为有了这些特点,儿童才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探索的愿望,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去了解并认识周围的世界。
其次,数学教学还要关注儿童的认知规律。儿童的认知规律常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由感性到理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7到11岁的儿童(也就是小学生)称为具体运算阶段,指出: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他们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但是他们能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撑,进行逻辑推理”。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具体形象,即感性材料,让他们“选择性知觉”,然后分析、比较,促进抽象概括,形成并获得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数学知识或被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通过新旧知之间意义的联结,呈现出一种同化关系;
或者,新知因无法直接纳入学生的已有旧知,而迫使其改变自己固有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知,从而呈现出一种顺应的关系。而无论是同化或是顺应,其至关重要的因素当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经典之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新旧知的相互作用”,一切学习都是凭借已有经验或同化,或顺应,或迁移,或“加工”而获得知识。所以,数学教学必须探明儿童赖以建构新知的相关已有知识经验,然后把“新知之舟拴在已有知识的锚桩上,随时准备启航”。
再次是从理性到理性。人类社会积累的浩如烟海的知识经验,后人不可能事必躬亲而后才去继承。小学数学的知识技能,学生也不必在每一点上都非要去实践、经历一下才获得。学习主要是一个文化继承的过程,这样就需要学生学会从已知到新知、从理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以通过这一简捷的认识渠道高效率地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
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正是儿童学习心理的主要构成。我以为,数学教学只有基于儿童的学习心理展开,才能真正开启他们的数学学习大门,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2.数学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本身并不是眉的。只有在准确解读和把握儿童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努力调适数学教学,使其尽可能地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才能真正创造出最适合儿童的数学教学,并发挥数学教 学的最大效益。实际上,好的数学教学须指向儿童的学习,并建立在儿童的学习心理之上。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必须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利他们能动地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知意义。
比如,儿童思维偏重感性,抽象思维并不发达,但能凭借具体材料进行逻辑推理。于是我提出,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让他们经历“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编码——长时记忆”的认知过程,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建构起相应的数学理解。此外,儿童的概括思维比较弱,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熟悉广泛、众多的具体材料。教师除了提供一般的具体材料,还要注意提供变式材料,提高概念的概括程度;
提供反例材料,以反激正,提高辨别程度。
比如,儿童知觉阙限一般有7加减2个信息单位,超过这个阙限,他们就会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信息单位就要适量、适度,以适合儿童进行“短时记忆”和“编码”。再比如,儿童具有好玩、好动、好胜、好奇等心理品质,那我们的数学教学就要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用喜闻乐见的小游戏让学生“玩”起来,用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起来,用充满激励的小比赛让学生“比”起来,用多姿多彩的小故事、小悬念、小谜语等让他们“好奇”起来。而一旦学生的这些个性心理倾向在数学教学中获得极大满足,他们对于数学本身便建立起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便由此得以确立。
3.数学教学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的心理特点不只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在顺应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还应有利于促进儿童心理的有效发展。否则,数学教学只能依附于儿童的学习心理,其对儿童心理所理应具备的发展价值就无法得到彰显与提升。
比如,儿童的注意处在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与过渡时期。顺应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必然要求教师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与方式,适度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以促进学生对新知形成选择性知觉,进而获得数学理解。但数学教学显然不能永远停留在对儿童无意注意的关注上,如何通过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意义,以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并促进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跃迁,无疑是数学教学应致力关注的问题。再比如,儿童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选择性知觉无疑是必要的,但提供直观最终是为了摆脱直观,推进抽象思维。感性材料只是学生思维的一种凭借,在顺应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同时,要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作出跨越。
“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由于关注、顺应并发展了儿童的学习心理,从而使数学教学始终置于数学教学心理的理论笼罩之下。数学教学始终以儿童的学习心理为出发点与归宿,教与学的这种合二为一,自然就使得数学教学的一招一式透露出鲜明的理性精神,并在实践层面展现出其精致而又灵动的教学风格。
1.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教学必然是精致的。
教学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其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与独特个性不亚于其他任何的艺术门类。然而,这种主观能动性与独特个性却又不是教师个人教学艺术与见解的无限度自由发挥。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儿童,他们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恰是我们展开数学教学所必须要遵循的。由此,教学的这种外在约束便也成就了其内在规定性,并最终在教学语境下展现出其精致而细腻的一面,
2。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教学必然是灵动的。
顺应不只表现为对儿童学习心理的迁就,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能够与儿童内在的学习心理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教师外在的教与儿童内在的学在教学的现实语境中达成一种和谐共振的最佳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着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教学活动的外部节奏与学生内部的精神生命节奏之间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样的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师抑或学生,其思维与精神世界无疑是灵动的,并处于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之中。
当然,具体来说,精致与灵动的教学首先表现在教学语言上。语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教学,其语言必然会呈现出精致与灵动的风貌。这种语言应该是清晰、准确的,能够有效传递丰富的数学信息,表达教师对数学的准确理解与把握。这种语言应该是活泼、灵动的,机智与幽默是其重要的外部特征。这种语言还应该是极富感染力的,轻重缓急之下、抑扬顿挫之间、疏密虚实之外,展现出的是教师对数学内容的精确理解,更是对儿童思维的精致引导。
其次,精致与灵动的教学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数学活动连缀而成的。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要想符合,数学活动首先应是精致的。活动的设计意图应精准指向童的思维兴趣与数学理解,活动的具体展开必然处处考虑儿童的实际感受与可能水平,活动的最终效果也必须以儿童的内部发展为评判。一句话,我们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所有活动都应最终符合儿童的实际需求,并最终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要想符合,数学活动还应是灵动的。活动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地观察、体验、思考,从而在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自身的数学思维。
最后,精致而灵动的教学表现在教学评价中。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重要反馈与促进。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的评价应该既客观准确,同时又富于启迪和鼓舞。客观准确指向于评价的精致,它要求我们的评价活动能够对儿童的活动、思考、体验给出及时性、实质性的评判与点拨,并对他们随后的活动及思维指明方向。启迪鼓舞指向于评价的灵动。好的评价除了必要的甄别与判断功能外,更应该以教师对学生的全部理解、宽容与期待,引领学生体味学习活动的快乐,享受学习的成功,并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状态获得积极正面的自我评价,从而使评价呈现出其激励与灵动的一面。
当然,精致倾向于内敛,灵动侧重于开放。内外开合、兼容并包,恰构成我数学教学的全部面貌。尽管我也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跟这一教学境界将越来越拉开距离,但精致而灵动的教学风格必然会成为我们这一团队的追求与愿景。我有理由相信,后继的这些年轻人,他们一定可以在精致与灵动之间找寻到更好的平衡,从而使这一教学风格更加完善,也更加圆融。
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教学是一门艺术,并且是一门实践着的艺术。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从一开始便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呈现出与其他流派不太一样的理性色彩。因为一切的教学活动,都需要自觉而理性地接受儿童学习心理的检阅,并最终以是否基于、符合并促进儿童的学习心理为其重要的检验标准。但即便如此,理性的教学追求仍然无法掩盖我们的教学实践所呈现出的灵动气息。而这种灵动,又因为本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特具的哲学、文学、艺术和语言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滋养,而使其漫射出一种颇为独特的艺术光芒。细细想来,这种艺术特质,大概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特点。
1.引导:诱而导之。
灵动的教学不在于试图去填满,而在于通过必要的留白,给课堂以一定的空间,继而在教师的诱拨之下,引导学生努力展开思维、想象的翅膀,以自身的经验与理解去填补教学留下的空白,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获得对数学的必要建构。
教学的诱导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上。好的教学语言,不应该是言无不尽的,而应该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
每一个问题,要问到该问处,止于该止时;
每一次引导,应做到该扶即扶、当放就放。剩下的,应该留给学生自己去填补、去完善、去引申。这样的数学教学,恰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微妙的思维张力下,并沿着教师的语言留白,主动地向着未知进发。我曾经就此有过一个欠雅的比方,教师的诱导就如“抛食诱鸡”:抓着鸡脖子将米灌下去,鸡显然不会乐意;
将一大把米直接撒地上,鸡吃起来固然容易,但由于缺乏挑战性,对鸡而言诱惑不大;
倒不如先将少许米撒些在鸡走几步可以吃到之处,等鸡上前吃完后,再在不远处又撒些,然后继续。想来,鸡吃起来一定胃口大开,自然也会更主动地循着米“路”一路找来。教学的诱导艺术,恰在于此。
比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当学生已经形成对“圆的面积与其半径有关”的朴素直觉,并在把圆转化成已知图形感到茫然时,我这样诱导:“既然,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有关——,那么——我们能不能……就——沿着……”很快,学生的思维便在这种充满期待的空白中渐渐涌出:“圆的面积究竟和半径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沿着圆的半径将它剪开,再转化成一个熟悉的图形?”我以为,教师的语言停止时,有时恰是学生的思维开始处。事实上,恰是教师的诱导,才使得学生对接下来将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一连串相关的思考。而这,正是我对教学艺术的一种追求。
2.激活:唤而醒之。
灵动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告诉,而应追求对儿童经验与思维的唤醒和激活。这理应成为数学教学追求的境界。只有当儿童内在的动力得以唤醒,只有当儿童主体的思维得以激活时,有效的数学学习才可能发生。多年的教学实践,既一次次印证了我的这一朴素的直觉,又让我对这一问题在实践层面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积累和理性思考。尤其是,如何巧妙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何自觉运用好反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归谬、“装傻”等教学技巧?等等。所有这些,都将主动唤醒儿童内在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让他们以更自觉、更主动的姿态介入数学学习的过程之中。
比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当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数学活动,初步建立“平方厘米”的表象与概念,进而用手中的“平方厘米”模型来度量一 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不露痕迹地说:“现在,请大家用手中的平方厘米模型,再来度量一下课桌桌面的面积。”问题一出,有的学生还真的开始了度量,更多学生则先是面面相觑,随后很快便炸开了锅:“老师,课桌面这么大,这要量到什么时候哇?”“量课桌面的面积,平方厘米太小了!”“老师,有没有比平方厘米再大点的面积单位呢?”……无疑,已有的面积单位太小,要度量的面积较大,新的任务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与冲突。而这种冲突,恰蕴含着学生向着新知进发的无限可能与空间。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被一次次唤醒与激活的吗?
3.激励:鼓而舞之。
有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确,必要的挫折,加之对失败的有效反思,有可能会帮助个体摆脱失败的阴影,并实现由失败向成功的跨越。但是,对于身心还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来说,我更愿意相信如下的判断,那就是“成功更能够反馈成功”。数学无疑是抽象的,而儿童的思维还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内容的抽象性与思维的形象性所构成的矛盾与对立,无疑使不少学生一开始便对数学形成一种不够正面的印象或者畏惧的心理。此时,作为教师,除了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化解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以外,更应该通过鼓励、肯定、欣赏等积极的正面评价,鼓舞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使他们发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还是以《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为例。尽管这一课距离现在已有二十多年,但当我从拙著《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中重新翻开这份案例时,我仍然为当初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对学生的激励与鼓舞而感到欣慰:“想得真好!”“真会想问题!”“你创造的这个面积单位和数学家创造的一个样!”……可以想见,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的孩子时时处在这样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欣赏的境地,那么,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无疑会得到更好的激发与唤醒。这就是鼓舞的力量。
当然,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与鼓舞还不仅仅停留在肯定性评价中。当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偏差,耐心的等待、呵护以及恰如其分的点拨和引导也是一种激励。当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浓时,巧妙的设疑激趣也不失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的数学学习出现短暂的停滞或倒退时,提醒学生画张图看看、换句话说说、反过来想想、举个例试试,这种平心静气的沟通与恰如其分的引导,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第2篇: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终结性考试大作业试题及答案9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三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18分)
1、视觉偏好法: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视觉悬崖实验: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视觉悬崖”的装置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一边深一边浅的两种平面。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以观察婴儿的反应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3、知觉整合能力: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4、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人们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
5、感知运动图式: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6、客体概念: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7、单词句: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因此我们称之为“单词句”。
8、电报句: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9、“妈妈语”:
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其特征是:简短的句子,具体的内容和夸张的声调和表情,以及正确的语法。
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42分)
1、举例说明同化和顺应。
同化就是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例如8、9个月的婴儿拿到什么东西都喜欢把它放在嘴里,这是因为他们把这些东西同化到了吸吮格式中。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例如当孩子看到成人玩不倒翁,认识到可以用推的方式玩这个玩具时,下次再见到不倒翁,他就可能会试图去推它,而不是把它放在嘴里。
2、简述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
(1)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婴儿主要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外界环境。(2)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2个月后,婴儿开始不断地重复某些动作,形成一些简单的习惯(3)次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4个月以后,婴儿开始有意识地重复这些动作。婴儿的动作不仅仅只涉及自己的身体,还涉及对外界环境的影响(4)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8—12个月):8个月以后,婴儿出现了目标指向性行为,行动的目的性更加明显,他们开始使用已知的方法来应付新的环境。但该阶段还没有新手段的发明与创造(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1周岁后,婴儿开始用“尝试错误”的方法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6)心理表征阶段(18个月—2岁):1岁半以后,儿童获得了符号—表征能力,他们能用符号或表象来再现不在眼前的物体和过去的事件。符号—表征能力的出现还使婴儿延迟模仿、象征游戏和语言的发展成为可能。
3、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思维有什么特点?
(1)自我中心性:即儿童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相区分和协调。(2)前概念性:该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词汇。词汇所代表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不能理解同一类客体中的不同个体,思维的前概念性还使儿童掌握的概念往往与具体的动作或事件相联系。(3)泛灵论:3-4岁的幼儿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有意义的。这使儿童的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认为万物有情。他们主观地把自己的想象附加于客观事物。(4)直觉思维: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他们不能对事物不同维度的信息进行整合,因而思维具有直觉性,缺乏逻辑性。幼儿无法掌握守恒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可逆性。幼儿的思维缺乏可逆性。(5)分类能力:幼儿已经表现出分类的能力。第一阶段在儿童2-5.5岁期间。儿童可以按照物体间的关系把他们认为有关系的物体归为一类。第二个阶段在儿童5.5-7岁期间。可以根据相似性对事物进行分类,但是还不具备对事物进行等级分类的能力。直到第三阶段(7岁以后)儿童才能在进行等级分类的同时也了解各级分类之间的包含关系。
第3篇: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终结性考试大作业试题及答案9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10分) 1、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2、人格: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阿普加量表: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4、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5、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遗传力及其研究方法。
遗传力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些特征(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率。研究遗传力经常使用两种方法:选择性育种及家谱研究,这两种方法是经常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主要策略。
2、简述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分娩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
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270天左右,其间,受精卵不断地自我复制,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分娩是指胎儿、胎盘与其他器官从孕妇身上分离、排出的过程,通常要经过三个明显的阶段:宫颈扩张与收缩、胎儿娩出、胎盘娩出。分娩过程中可能的并发症有缺氧、早产、足月低体重儿。
3、简述新生儿的反射。
新生儿的反射包括生存反射如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和原始反射如巴宾斯基反射、手掌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在新生儿的反射中,有些反射具有生存和适应价值,如,眨眼反射能在强光下保护婴儿的眼睛;
吸吮反射可以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等。
还有一些原始反射没有适应性价值,如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而许多原始反射对婴儿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们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指标。
4、简述神经元的分化、突触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的含义。
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
5、简述各脑区的成熟顺序、大脑偏侧化与用手偏好的形成。
(1)各脑区的成熟顺序是自下而上的:即从枕叶、颞叶开始到顶叶,最后成熟的是额叶。(2)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很大。大脑左半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大脑右半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左侧。(3)在脑的偏侧化基础上,儿童逐渐依赖某一特定半球执行某种特定功能。在此基础上儿童形成了用手偏好。用手偏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经验对用手偏好有很深的影响。用手偏好也会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6、简述儿童身体生长发育遵循的原则和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
(1)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遵循头尾原则。在婴儿期,头部和胸部一直都保持着发育优势,躯干和腿的发育也逐渐赶上,躯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快。1岁后到青春期,腿的生长最为迅速。躯干将在青春发育期再次成为发展最快的身体部位。儿童在向上生长的同时,也按照近远原则向外生长。先是胸腔和内部器官,然后是胳膊和腿,最后是手和脚。(2)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神经系统的发育在婴儿期极其迅速,脑、脊髓和头颅的发育速度比其他任何身体结构都要快,到了幼儿期时就逐渐放慢。而生殖系统在4岁前仅有轻微的生长,在青春期前几乎停滞,到青春期时曲线才陡然上升。淋巴系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营养的吸收)则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发育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过成人水平,在青春期时到达顶点,之后就迅速下降。
7、简述影响儿童身体发育的因素。
(1)遗传和激素:遗传在儿童期的身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身高就是一种具有较强遗传倾向的特质。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甲状腺(位于颈部)分泌的甲状腺素也同时影响
着儿童的生长发育。(2)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3)营养: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饮食不足与饮食过量都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儿童身体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4)疾病:对于营养充足的儿童来说,一些常见的儿童疾病对他们的身体发展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儿童一般会出现补偿性生长的现象。如果儿童是中度或严重营养不良的话,疾病对儿童生长的消极影响将可能是永久性的,疾病和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对身体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而不可逆的。(5)受伤:儿童早期是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年龄阶段。儿童受伤发生于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个人、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儿童受伤的因素。(6)情感:良好的情绪对身体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那些承受太多压力、获得太少关爱的儿童在身体发展方面也可能会落后于他们的同龄人。“非器质性发育不良”和“心因性矮小症”两种严重的生长紊乱就源自于情绪压力与爱的缺失。关爱和敏感细致的照顾也是身体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
8、幼儿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正确地握笔写字,这一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1)涂写。两岁左右的儿童,写字和涂鸦是分不出来的。(2)模仿和临摹。当他们逐渐发现周围的印刷字时,就可能会模仿写这种文字。到5岁时,大多数幼儿仍不能以正确的笔顺、姿势稳定地书写简单的汉字,运笔能力差。(3)流畅书写。6岁以上的幼儿基本上能够控制笔,以正确的笔顺、姿势准确地书写简单的汉字。
9、简述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儿童早期动作发展的个别差异。
(1)儿童头几年动作发展的进程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即由上至下——头、颈、上肢的动作发展先于腿和下肢的发展;
有近及远——近躯干的肢体动作先发展,远离躯干的手、腿等后发展,即头、躯干、手臂的动作发展先于双手和手指的发展。(2)儿童早期动作技能的掌握与生理成熟有关,有鲜明的年龄特征。但是由于遗传、环境、营养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动作发展上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动作发展早晚与早期运动经验有关。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还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成人的鼓励、期望和榜样示范,也是影响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9分,共36分) 1、举例说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
(1)被动的互动:是指环境(如父母)根据儿童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包括父母为孩子提供的遗传基因,为他们提供的社会、情绪以及认知发展环境等。如爱运动的父母可能将此特征在遗传
上提供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崇尚运动的家庭环境。(2)唤起性的互动: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如爱笑、好动的婴儿所接受到的注意以及社会刺激,与闷闷不乐、消极被动的婴儿多;
(3)主动性的互动:是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儿童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能适应、能胜任的环境,这也使在相同的环境中的儿童,各自拥有了不同的微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例如,有社交倾向的儿童,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来或到朋友家去,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于是,喜欢社交的孩子,社会交往机会更多,社交能力更强了。
2、尽管胎儿生长的环境与子宫外的世界相比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请问影响胎儿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1)致畸因子:致畸因子指所有能对胎儿造成损坏的因子。致畸因子造成的伤害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它可能取决于致畸因子的剂量;
遗传特征;
暴露于致畸因子的时期。常见的致畸因子包括一些药物,如镇静剂、四环素、阿司匹林、过量的咖啡因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可卡因,海洛因等麻醉品,以及烟、酒精和一些辐射(如X光、核泄漏等)、化学污染(如汞、铅等)。(2)母亲的其他因素:母亲的疾病、母亲的营养和母亲的情绪压力。
3、9月份年轻的芳芳老师刚刚接手一个“全托”的小班。她应该怎样安排孩子中午的午睡和晚上的睡眠?请你给她一些建议。
小班幼儿一般是3-4岁,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是11-12个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因此老师每天中午要安排幼儿睡上1-2个小时,午睡能够使他们精神饱满,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一天中剩余的时光。午餐后到午睡前这段时间,可以引导他们选择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看书、串珠子等,使孩子的大脑皮层逐渐进入抑制状态。卧室环境要保持安静,温度适宜,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以安定幼儿的睡眠情绪,使幼儿较快入睡。此外,在幼儿快要醒来时,播放舒缓的音乐也有助于防止幼儿突然醒来而引起的不快或惊吓。对于实在不想午睡的孩子,也不必勉强,可以允许他们躺一会儿,或在非睡眠区域安静地玩。晚上的睡眠时间可以从晚上8点到次日早上7点。至于晚上的睡眠,上述方法也适用。另外,建议老师在孩子上床睡觉前安排一些睡眠“仪式”,让孩子睡觉前经常有顺序地经历一些相同活动,孩子就会知道“该是睡觉的时间了”。另外,睡前千万不要让孩子情绪激动(如太过兴奋、放声大笑),否则孩子就很难安然入睡了。
4、贝贝的妈妈想促进她3周岁的儿子的动作能力的发展,而有人建议她让孩子背三字经。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请结合你学习“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发表你的看法和建议。
对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个体来说,动作发展极为重要。促进儿童动作发展的途径有:(1)运动是实现动作 发展的基本途径。成人要多为孩子提供运动的机会。游戏和户外活动是最佳的动作技能练习方式,要多让孩子进 行户外活动,跑跑跳跳,如跳房子、双足跳、单足跳、踢球、拍球等等。游戏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和动作,模仿性 强,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在游戏和户外环境中,幼儿非不正式的练习可以使他们 获得丰富的感知运动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和运动协调能力。同样,精细动作的发展也可以在日常 生活中得到锻炼,比如倒果汁、吃饭、穿衣、搭积木、握笔写画、插片、折纸、剪贴等,都能使幼儿的手眼协调 能力不断提高。(2)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父母或教师批评、挑剔孩子在 运动或动作上的表现,那么就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孩子动作的发展。如果父母或教师机械地教孩子一 些特殊的动作技能(如单脚跳),或是强硬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动作,或是在运动中强调输赢而非享受运动的 乐趣,就可能会挫伤孩子运动的积极性,使孩子失去对运动的渴望,结果事与愿违。(3)社会对儿童动作的发展 也会产生影响。目前社会上过分强调儿童的符号能力及训练,反而忽视了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对婴、幼儿来 说,过分强调符号系统的训练,如:此时让孩子背三字经,既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而且可能也是徒劳的。
第4篇: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终结性考试大作业试题及答案9
异常儿童心理学发展障碍是在儿童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障碍。心理或行为障碍通常是指个体在行为、认知、情感或身体上出现的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之一种或几种个体承受着痛苦的体验,机能(身体、情感、认知或行为)失调,面临由痛苦体验或机能失调而带来的更大的危险或劣势。
儿童发展障碍的特殊性
由于儿童依赖性的特点,所以,发展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反映的是儿童与他人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儿童自身的问题。
由于儿童发展性的特点,发展障碍的标签往往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避免使用歧视性标签。发展障碍的标签只应用于描述儿童的行为,而不能用来标识儿童。
严重的发展障碍的发生率通常在5%以内,一般性发展障碍的发生率在10-15%之间。粗略估计,约有20%的儿童存在机能性心理健康问题,而约有10%的儿童符合某种发展障碍的诊断。
儿童发展障碍的原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次,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以及神经生物学
特征,心理因素包括认知风格、自我概念、情绪调控机制以及人际关系特征,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模式、文化标准等。
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研究者确定了不同脑区对应的不同心理机能;
通过无创性脑研究技术,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往往是多个脑区协同活动的产物。
下丘脑与情绪、睡眠、体温调节、饥渴有关;
也与言语功能有关
边缘系统情绪体验与表达、学习、冲动控制基底神经节控制运动行为,与ADHD和强迫性冲动障碍有关。
前额叶计划、执行、调节、控制心理和行为活动,与ADHD、孤独症等有关。
神经系统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可塑性,即经验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从而使机能发生变化。即便是在敏感期之后,经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产前危险因素养不良、滥用药物、病毒感染、辐射、孕母患病。
围产期危险因素缺氧、早产或滞产、产伤和药物。
儿童发展障碍的影响因素的分类
易感因素亦称“危险因素”,使儿童具有发生障碍的危险性或倾向的因素。
促发因素引发障碍或是问题恶化的因素。
维持因素使心理障碍得以持续存在的因素。
保护因素阻止心理障碍进一步恶化的因素。
咨询和治疗的主要任务是鉴别这四类因素,矫治个人和环境中的维持因素,加强个人和环境中的保护因素。
大部分主要的障碍类型的测评者信度在0.5-0.6之间,为“一般水平”,只有少数类型的障碍(如品行障碍、抑郁症)的测评者信度达到0.7以上(满意水平)达到了显著水平(0.70以上)。各种亚型的信度总的来说偏低,只有少数亚型的信度达到显著水平,大部分亚型的信度都是很差的。通常是在一个大类型中有一个亚型的信度较好,其它亚型的信度都比较差。
大部分DSM的大的障碍类型的效度都是不够好,被诊断为同一种障碍类型的儿童在家庭背景、发病因素、病程、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预后上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即过去人们所说的轻微脑损伤、轻微脑功能障碍或多动症。
另一种假说认为,ADHD儿童的“维持注意”(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保持在一项任务上)有缺陷。这种假说得到比较广泛的接受。正确率和反应时是衡量儿童注意水平的两个指标。儿童会犯两种类型错误,一种是“漏报”错误,这反映儿童的注意警觉水平不够,另一种是“误报”错误,反映儿童的冲动性。
ADHD儿童在这两类错误上比正常儿童和其它类型的障碍儿
童更多,他们的反应时也比较长。
ADHD儿童的行为和社会性问题分为四类
ADHD儿童通常是难以管教、爱惹麻烦、社会性笨拙的。
ADHD儿童往往比他的同龄人有更多的社会交往,易与他人发生矛盾。
ADHD儿童的攻击性比较强,这使别人讨厌他们,排斥他们,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
ADHD儿童在群体中往往显得格格不入,他们说话声音特别响,动作特别快,精力特别旺盛,这使他们与当时的情境、社会的期望以及别人的需要很不协调。
ADHD儿童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不能根据行为的后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或许是因为他们需要更高的唤醒水平,或他们的强化阈限比较高,或皮层中的抑制系统不够活跃,因此他们需要更强的强化来维持一种反应,需要更强的惩罚来抑制一种反应。调节机能的问题会造成儿童学习、遵从规则和社会互动的困难。
生理因素脑损伤、CNS失调、生化因素(有的研究者则探讨神经递质在ADHD
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神经系统不成熟假说。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性、家谱研究、收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
孕期和生产时困难母亲在孕期饮酒与儿童的ADHD发生率之间存在着联系。
饮食食物添加剂和水杨酸盐、糖。
铅中毒过量接触铅会导致昏迷、抽搐、智力障碍甚至是死亡。发展早期过量接触铅会造成动作发展异常、易激惹和学习困难等问题。
心理社会因素社会地位低、家庭应激因素和破坏性因素。
ADHD在婴儿期就开始出现了,但这种表现一般要到3、4岁时才会引起父母们的关注,而通常要到入学后儿童才会被带去接受咨询和评估。至少对于一部分ADHD儿童来说,他们的状况会随年龄增长变得更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由于学习差和其它行为问题而带来的负反馈使他们的自我概念越来越差,动机也越来越弱。
进入青少年期后,ADHD儿童的主要问题可能得到缓解,据估计,约有25%的个案得以恢复其受损机能。但即使是这些儿童,他们的学习问题依然存在,约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