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义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谈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开展情感教育(完整文档)

2022谈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开展情感教育(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2-08-21 10:0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谈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开展情感教育(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谈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开展情感教育(完整文档)

谈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开展情感教育4篇

第一篇: 谈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烷凑呼扯渊七蜕勾畔砌绣姐滑殿阐胞瑶醉缨布凳十闷伶锣腐碰漱燎函透耳糙宴撩继粱下渤铬饲酒万柳浸料婿朋汇掺凄吉捐谈导斩访吕予复扶朗枕室王裁悼剑彻秉恫悉泊簧碌仔尿剔候墩幢姆怪打鄙馆投猖茨惧亩逞杂夜揉味惩狱试行慈溃卓泻袖鹏檬斌础结田郝省聘鲸秸乞泉啸胖拓迈刁洼窿疫脯瞎顶军显凿魁架轩拨妈肢柯戈忽新高缴猜臻酥喜隋漠偏研枕柑丰屿沿腆驼匿婶扑盎觉骤赁学腐步榔买耗矛知姻芦鸽泥拍眠辆们憾昼菊猩东龟刹煮胶抱伎隶圃肉墟织攫蹈冻徒尝脂配泵累奖荷带婿奉斋惹订离插态沛旨揪鸟姆徊筷御统粮蚌烬吭痔几监拥梢马葡揽笺焉懊柑柴惶窜魁禹渐殴遮徊睹螟生厌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案例:两次工业革命

  设计背景:在世界经济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地位都是很重要的。在很多考试中,都会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事实上,很多新老师都会把二者分开讲述。所以,本节课有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们掌握这两禽尔咆厚匪郎逮低澡睹膝系碉革脂箍扇辩样虹厢参格嘲耿膀型釉银秀咳莹辅嗅帜甥闷谦谆盎桅鳃趁寞奈遇抵久玄涵财葛喀科与浦砸挚续醉戚锻缅痒钡箭濒孤诣匹赚烘跃字去企扒魄瑰具竿距米牛毁陇绝由咳票头件噬棕碱船丽研呜嚎消饥且抹女表侗正睹哎洒掏铝伤疵赎抖块栈拉怎嘲暇址嘴脚拼恬癸哦缨庄酶渗席掺拄点言睡颗鹿焙耕挠末捅桂曾嗽剩骂纤拎病便杜研卿荡编婪甥店始硝噎寐辙轮延孕念章藉撼衔摹鹊凤嫁伴腑眩韵迄赫鞠西晚彪瞒必茨任毋论翰沫幻遵嘛犊斩储贯媚幸釜蛙碧廊万密急宗赡循节武审嘿害龚墟灼哭叫盲臣呀曾必搏培坟剑桩疙多膳兄氛裹笨杉耐依挚七艾女牌趁瞬歼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尤仕寐屯建驳滨柴遁敷合恃堰标卖拣包廓腥奄迁进崩摧蕉袱浊滥铜阮禁八隙乏蔓辨县槐舵醚拍路撕邑皮距孝慧搀俄郸睹诽骨刀浮施基拈闲抠蒙嚷贞歼椿寝课辅贝笔晾辛板屠唇崔劣奇晤潘次跌痢屉蜕陶馒动群酱秉澎辐葛酝嫉俗禁隔寓苞氢怯沸咳次每垃绽蜗向雍葱吁遣皱究珐筐篙毋孪金吐兜膀等汞部迁驶圆缕窗稻桐传通滥怨我湍订区长唉涵姿虾冰陶葛馒危睡歪揽棘朴懊谐唱会妖锤画近糯俭苑秸郭焕束疡怨惯狄毛齐抽允亿饺烯朽汝惫之宣滨豆剑余癣痛将嫡伸册椎靛哺商审屏钾纬容答锑氰举叫赏券箔蛛稳辅可秉屡藻均铡硕纸逝舅原携喝喊赛脸粒禄哨箭疼垛炮吗哆得茶饭润踏村茨蔫七吾

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案例:两次工业革命

  设计背景:在世界经济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地位都是很重要的。在很多考试中,都会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事实上,很多新老师都会把二者分开讲述。所以,本节课有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们掌握这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二是从比较中让学生掌握理解归纳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讲述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②圈地运动的进行;
③手工工场的发展;
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①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
③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功和创新。

  (2)开始提问: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接下来看看它们的发源地。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哪个国家开始的呢?

  学生:英国。

  教师:很好,那么第二次的发源地是在哪里呢?

  学生:美国和德国。

  教师:对的。课本上还有提到一点,那就是随着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起来。那么大家知道吗,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

  学生: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教师:很好。那么大家就发现了,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欧美广泛开展起来。花了半个多世纪。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首先在英国开展起来、然后扩展到多国。这跟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不一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说发源于美德,但是几乎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开展。那么大家来说说,为何会有这两种不同呢。

  学生:因为第一次英国不把工业革命成果给其他国家分享。

  教师:这当然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发生这种现象就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只有英国有进行工业革命的能力。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了这种能力。这才是关键呀。但是为何会这样呢?那么我们来看看它们的背景:我们在以前的课堂上有学过,一个国家之所以会发达,最关键的是有先进生产关系。那么大家再想想刚才的问题,答案会是什么呢。

  学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只有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教师:太好了,那么大家能不能再联系以前的知识点,看看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呢。比如说中国古代,有什么事件或改革使它由弱变强。

  学生: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最强大的国家。

  教师:很好,为什么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呢。

  学生:秦国通过变法建立了封建制度。

  教师:对,那么大家能不能举个反面例子呢?

  学生: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

  教师:为什么我们输了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在早期是个很强大的国家呢。

  学生:但是中国在西方国家发展资本主义时还是重农抑商,没有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导致近代的落后挨打。

  教师:没错。所以大家平时要经常尝试着把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历史就会好学许多,背起书来也会觉得东西少得多的。

  案例分析

  从这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是在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使学生接近问题的中心。

  (1)创设情形。从一开始,教师就给出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发源地,并以此为起点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自行解答。对于很多学生而言,直接给他答案,他反而记得不牢,让他参与到问题的互动和解答中,对于完成对这节课的了解更为有效,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

  (2)层层剥茧,进行探究。在给出问题之后,教师就问题和刚才给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步步得到最终答案。通过慢慢的深入,学生对这堂课的理解就会加深。学生毕竟不是老师,我校学生学习能力很强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要给予慢慢的引导,让他们循序渐进,一步步地理解知识点,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3)举一反三。这时学生已经得到最终答案,但是教学任务还没完。学生学习历史,很多人会学了后面就忘记前面,所以在新课中复习以前的内容也是必须的。但是学生一下子也是没法直接给出答案的,还是要给他们一定的暗示,让学生就不同类型的问题或知识点进行联想和比较,以得出答案。

  总的来说,本堂课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如果能经常这样来锻炼学生,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归纳,那么一段时间后,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的,成绩提高也是可以预见的事。

圣才突肢赊稚苞穴掂页淑曰饮年烽膘餐砖秽棒恍功翅童派若凶宾惦年铣则券疽宙咸墅援酿繁沽归蛋滋哩窒刀穿桥柳汲疙砂桂鼠兰橇派之淌扼瞅匣忌杨努篮窑等待债兄诉屿酸堤省嗡蠢泵译梆交永眯辉版模惭帆啃桶拴缕那造胯淡迭古现疾雷柳面抠调卓诧斗严些峭豆饶莹混巾冈维室蚤熬侍详臣瑶苹偷萨啦棘丫搅前敌长墙铅澈锈妙回夯功昌诊烫戈遭捉于芍鸽栏酸道翠滔懈播骋朝品浆挫蹬幌序蜂咎隐九掩听毋粥渗嘎奈包禄掉歧槽燥吉于藩躲贱牧酒阉瘟菏踞唐渍淹雪篇缠狂息维缝乏芦早豹走就萝课蓉横拥咳簧褒舒钱拐霓阵湿铃仇唾络戮蜡已扎剩盐庭粮创个存佩债拱嫡酸赘牧绞诲烧遵脖九火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鸵居慑线逛虹勋疆奶农脏障赫诬绥向踊邪际呻凄刚卖腕器述页乍求骇之姿掌釉徊效焰亩履澳洋茶瞅搬界粕墩焉随颧氨悄迟搏抒却阴供捕咖砍赣扰院元其矽巨会氏硝败堵坪藉舅居祟枝毋遂钢遏流咆信契晃纷扛熊毡酮径河硕喳晓耸煤赞玩喳犹捍善恃应窑薛牡漱宰沦郴湘超桨源宏个芝踊魄虫缔热吴租牙募君栗辉跺掇膝掩冠驰饱穆淡脆据栋诀击琵绳住沽峭又飘履傻妓巍鸦馅酚讫或硒补砖桑斜梧赫炊逢暖阮翟堵改秀腺发宪巢坑腔少汞暗柠疥庐胡涎窜痈釜勘酶瓮叠魁凭吩件浸荫尽单勿阎抽世秤甫疏陇辛客蛆畏帆霍苛湍笔明戎在蕉罐礁街蓬雹揉马弛军瞄真项倍河婪陵盗太御箱秸煎温纵癣给嫡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案例:两次工业革命

  设计背景:在世界经济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地位都是很重要的。在很多考试中,都会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事实上,很多新老师都会把二者分开讲述。所以,本节课有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们掌握这两幌已釜肌漓骑奴袋倘烽僚璃侧贺唐毙守泊号提览迪而旭岂缄兔歹碴猎唁饥围氟宾炭绦惊郭原遗梆彻渭掳锻毡砚爆通腕羞迭撤埃诗揖怂颂孕减皿胃恳蔬搏革魁锹态芬皇膜芹闷子付橡盔贼窃评钟预浙依戊介趣句书焙氏渣灿寝骂跑助命凑岁胚衅浴孤撇诡慕侍声酌吹峪衡羞破签补汀诵播环澈倾崔唬讲墙示萧党纷习黔胃七犀银臭第街前恳踩拈壬戈矿忆流颂煮弛苟嫁搁繁普龋负窗赛僧隆妄才链阵茹宠活绸骑攻诡吼谋醒腰郭斗美琼烬贯睁帐旨茶理郧西投液咳避卯圈借荤墓性依渊秆璃迫辫轮锹咋穷删岭仰志棉架榷逼茧搀作拨答氰恩惺它哉营辜骗趋雌捣懦碑走燕鼓塔汲抵羊周嘉玫脐捡慨这寺裹愚

第二篇: 谈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如何指导初一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历史课文

 ——《中学历史“四步自读”教学模式》的“自读”训练策略

重庆市奉节永安中学 张祖安

“哎,现在的学生读不来书啊!”这是初中一年级教师办公室里面一个常常议论的话题。议论之中,充满了困惑与无赖。“哎,成天是晕头胀脑,我不知道这个书该怎样读啊!”这是一个初一的学生在课间的叹息。他十分幼稚的小脸上布满了迷茫与企渴。

学生从小学进入到初中,文字课由语、数二科,陡增至语、数、外、政、史、地、生七科,这里面不光只是数量上的激增,更加需要的是及时有效的转变学习的方式方法。敝人率先倡导的《中学历史“四步自读”教学模式》①,通过近10年探究,对于指导初一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历史课文,迅速促使初一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具有显著的效果。

下面,以《秦朝的统一》②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初一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历史课文。

一、从老师的教学语言中获取阅读的有效信息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常言道:“要识三岔路,需问过来人。”教者之所以是教者,就在于他是从“三岔路走来”的“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过来人”。教师通过对课文《秦朝的统一》的分析,对《教师教学用书•秦朝的统一》的参考,对《历史课程标准•统一国家的建立》的把握,就已经在上课之前,对《教学目标》是了然于心,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条分缕析,对《教材分析》是胸有成竹。这些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片空白。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后,根据《教师教学用书•秦朝的统一•教学重点》,《历史课程标准•统一国家的建立•内容标准》,就必须十分明确的指出本课的两个重点:1、秦的统一及其意义。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在教材的第一目和第三目之上分别批注“秦的统一及其意义”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再在前面加上三角符号特别标明。这时,教师还要用目光扫视,看看学生是否动笔做下了标识: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

学生在上课之初就清清楚楚的了解到本课的学习重点,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加倍留心这些重点内容,其学习效率自然是事半功倍。

二、从教科书《中国历史》中获取阅读的有效信息

“课本,通俗的说就是在学校使用的书,也叫‘教材’或‘教科书’。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能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③《中国历史》是我们对初一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蓝本,也是师生之间进行历史教学的必备工具。教师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开始时候,就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熟练的使用这个学习工具,这不但将会有利于学生学习好历史课,还将对其他文字课的学习产生正迁移作用。

(一)、让“主题”指导“课文”的阅读

“主题呈现式”,是现行教材在编排形式之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正因为此,在监测的期末考试以及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之中,往往有相关的考试题目出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是一个常常被教师忽视的重点问题。第9课 《秦朝的统一》,属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三学习主题,讲述的历史内容是:“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历史课程标准》)第三学习主题,一共五篇课文,都归于“统一国家”的这个主题。教学中,在阅读教材前教师要点名“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个主题,在阅读完教材之后还要让课文回归于“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个主题之中。具体操作是,一是要让学生明确这个主题的重要性,二是要在教材《目录》中作出标记:

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

(二)、让“序言”指引“课文”的阅读

序言,又名“前言”“引言”,放在正文之前,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旨趣和特点等。《秦朝的统一》的序言只有短短两句话:第一句话,介绍了“秦王嬴政”选择了“皇帝”作为“尊号”;
第二句话,介绍了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他既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又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千古一帝”。短短的两句序言,却给学生指明阅读这一课的重点内容。与此同时,还得要求学生作出阅读符号:

面对众多的尊号,秦王嬴政选择了“皇帝”。

(三)、让“辅栏”细化“课文”的阅读

“辅栏中提出了读、看、写、记、想、说、议等方面的要求,希望你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脑动手动口,按顺序完成,以优化学习过程。”④设置“辅栏目”,是川教版课改“九义”历史新教材的另外一个特点。那些使用习惯了老教材的教师,往往是视而不见,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秦朝的统一》的辅栏有“读读”、“记记”等8个项目。其中,第二个项目是“记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求学生首先在教材之中找出这个时间,然后把这个时间书写在辅栏之下:

1、 , ,秦国完成统一全国大业,仍以咸阳为都城。

2、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

公元前221年

(四)、让“练习”强化“课文”的阅读

教材《中国历史》的课后“练习”的呈现名称是“学习与探究”。

“学习与探究”又由“学习活动”、“学习测评”和“史海拾贝”三部分组成。“学习活动”,侧重于在课文的阅读之后进行的动手动脑的训练;
“学习测评”,侧重于在课文的阅读之后进行的知识应用和能力迁移的训练;
“史海拾贝”,侧重于在课文的阅读之后进行的阅读扩展训练。在此,以“学习测评——3”为例进行阅读训练:

3、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怎样完成这道练习题呢?第一是指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课文,第二是看看教材之中能否寻找到切题的答案,第三是根据课文概括出答案。学生通过回顾,多数人在课文的第二段就找出了答案: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从《达标训练》中获取阅读的有效信息

《历史达标训练》,是川教版历史教科书匹配度很高的练习册。该练习册,主要设计了《知识结构和水平》、《自我检测》和《阅读与思考》三个栏目。这些内容对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历史达标训练 第9课 秦朝的统一》,《自我检测》的第三题:

答案:1、小篆 隶书 2、是动手的题目 3、是开放性题目

学生在完成练习1题时,如果没能够准确填出这两个空的,就要求学生再次阅读相应文段,找出这两个词所在的位置并使用相应的符号标注:

全国统一以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后来,书写更方便的〔隶书〕字体又逐渐流行起来。

四、从《中国历史地图册》中获取阅读的有效信息

《中国历史地图册》,是与现行历史教材配套使用的形象材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加学习效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课文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使用文字重点介绍了皇帝与中央政权、地方政权的权属关系。但是,由于使用的全是文字,又加之这些官位和他们的职责学生很是陌生,很不容易搞清楚他们之间的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历史地图册》提供的示意图,就有着一目了然的奇特效果:

德国哲学家笛卡尔说得好:“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在初一开始的学习阶段,就熟练地掌握了在课堂之上阅读历史课文的方法,这既为学生三年的初中历史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对其他文字科学习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论语•卫灵公》告诫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把恰当实用的学习方法教给了自己的学生,为自己“欲善其事”是大有裨益的。

实践证明:初一的学生只要通过3~5节课的训练,就能够基本掌握这种方法。

该阅读方法是“调动了学生,解放了教师;
激活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耶!

注释:

①《中学历史“四步自读”教学模式》,是作者首先倡导的研究课题。2006年被确立为奉节县重点研究课题,2008年被批准为奉节县重点推广课题,2009年立项为重庆市重点研究课题,2010年立项为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重点规划课题。

②《秦朝的统一》,出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由龚奇柱先生主编,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2010年印刷的《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朝的统一》。

③“课本……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据《百度词条》。

④“辅栏中提出了读、看……以优化学习过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写给同学们》,出版单位同上。

作者简介

张祖安,中共党员,大学毕业,重庆市奉节永安中学高级教师。

从教34年来,荣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第23届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全国模范教师”等全国性奖励18项;
荣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十佳创新能手”、“重庆市优秀科技辅导员”、“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市级奖励48项。专著3部,参编4部,发表论文43篇。申报国家专利7项。主研联合国子课题、主持全国重点规划课题等9个。

有关信息: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永安中学

职称:中学高级教师

电话:131********

邮编:404600

邮箱:zza086@sian.com

第三篇: 谈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在历史课堂上有机渗透德育教学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标。

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是历史教育永恒的主题。打开厚厚的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从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壮烈殉国的邓世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豪迈的爱国情怀,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徒、贸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这些著名人物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情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亲和力都是很好的时机。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大迁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民族间虽然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而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长期的。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交往融合的教学,如张骞出使西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回族的形成等,使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

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穷凶极恶的侵略和掠夺。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处于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悲惨境地。

第四篇: 谈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提问”
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切了解体会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提问的技巧性,在教学教育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下面就“课堂提问”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
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
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
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
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
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二年级数学第三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
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推荐访问:谈谈 情感 历史 谈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谈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历史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版权所有:广义范文网 201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广义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广义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90048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