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思考(2022年),供大家参考。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阳泉信和资产管理中心
杨宏伟
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 受国际市场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后,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企稳回升。
但面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 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
因此, 在世界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中, 增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则代表着我国对经济发展“控制力” 的增强, 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 要充分挖掘个体、 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有经济进行适度有进有退的调整, 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时代需要的。
国有企业尽快从竞争性领域退出, 有利于调动民间投资,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做大总量, 增强国力。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国企改革经历三十多年风雨历程, 取得了显著成绩, 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让我们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明确了改革方向和目标。
但在改革进程中, 仍会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影响和羁绊着经济发展, 需要我们予以解决。
1、 对国有企业改革认识不到位。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具有全局性、 战略性的举措, 不是哪个企业、 个人的事。
在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 特别是在以退为主、 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 应正确认识国企改革。
由于参与企业改革的主体不一, 各参与者的目标取向差别非常大, 政府主管部门、 原企业经理层、 原企业职工以及参与企业改制的民营资本拥有者, 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难以统一, 容易出现部分政府官员、 企业经理不愿意放弃眼前既得利益, 民营资本巧取豪夺国有资产, 企业职工消极参与的诸多情况, 加大改革难度。
2、 国企改革配套政策不到位。
国企改革归根结底是经济体制改革, 是一项综合性、 系统性工程。
产权制度改革只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劳动制度、 人事制度、 分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也必须一起改革。
配套改革相对滞缓, 必然会影响到产权制度改革的效率和质量。多年来, 中央企业因经济基础好, 支付改制成本能力强, 比较容易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
但大多数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改革都较难, 尽管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或多或少都会因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完善、 不到位, 引发和留有诸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问题。
3、 改制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
1992年, 我国确立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体制转换过程中, 国有企业改革逐步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改革过渡, 产权制度改革成为21世纪初国企改革的核心。
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 改制后的企业没有相应地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仍然存在股权结构不合理、 国家股所有者缺位、 高层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监事会形同虚设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战略、 组织架构、 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加强和提升。
新时期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建议
面对新形势、 新任务, 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在加快推动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改制过程中, 更要注重综合性的配套改革。
针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为改制企业带来的新特点, 将国企改革继续推向深入。
1、 国企改革必须以实现持续发展为目的。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企业重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重组主体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改制企业、 民营企业等。这也是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迅速提高实力的战略性选择。
而多年国企改革重要经验之一, 就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使企业成为改革的主体和主角。
当前整个世界经济都在积极进行结构调整,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全球化的视角去思考、谋划和实施新时期的国企改革, 在“走出去、 引进来” 的过程中, 让那些真正能够有利于产业和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进入, 企业既不能自恋、 也不能自卑, 要有长远目光, 选择战略性的合作伙伴。
2、 国企主体地位要与政府宏观调控实现有机结合。
近几年,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 还有许多地方不相适宜。
因些, 要继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进一步理顺和调整政府、 市场与企业的关系。
实践证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国企改革不可能单纯靠企业自身来完成, 原有体制下形成的诸多问题还需要政府的有力指导和调控, 特别是政府所设计的体制框架与政策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力很大。
政府应做好提供政策法制框架, 进行经济调节、 市场监督、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 企业实现自主决策、 自主经营、 自担风险; 中介组织则按照专业化分工, 实行市场化运作, 为社会提供信息、 沟通、 自律、
公证等服务。
各司其职, 相互协调, 形成合力, 真正提高经济自主发展的能力。
3、 国企改革要充分考虑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从单个企业来讲,国企改革只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但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来讲, 一个国有企业的改革还要涉及到整个产业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
原有国企的生产力布局是大而全、 小而全, 人为割裂了产业的专业化分工, 造成低速低效增长, 竞争力持续下降。
新时期的国企改革必须把区域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考虑进来, 充分发挥改制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比如, 可以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公司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由产业投资公司主导可以保证以市场化方式运作, 另一方面也可以站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高度, 谋划国企改革, 通过改革最大程度地带动和提高区域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是多年来企业改革的主旋律, 未来仍是值得继续关注和努力的新课题。
在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制进程中, 现代企业所应具有的法人治理结构框架基本搭建起来, 但在具体的操作和实施过程中, 还不完善。
必须按照《公司法》 和国家对国企改革改制的一系列指导性意见, 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各组织部门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并建立明确的制度性保障机制, 认真贯彻执行,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 增强国企改革效果。
推荐访问: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 思考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