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和灵魂,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4篇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篇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提出问题,在中国共产党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必须学习和研究两个重要文件。
第一个文件是2006年10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一方面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文化的根本和意义所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做了简要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二个文件是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第七部分。该文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了进一步阐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围绕两个文件的精神,特别是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进行理解。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重要内容组成的,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些基本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列在第一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序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统帅。
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从根本上来说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行动的,没有理论做指导的党,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而且不同性质的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不同。马克思主义者公然承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用列宁的话来讲,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观念和科学的学说体系。这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概括地讲,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意识形态,是先进的理论,是科学真理。列宁曾经讲过:“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评价。毛泽东也曾经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根据实践创造出来的理论,是在总结历史实践和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抽出来的总结论。”马克思主义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和革命经验,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的思想结晶。它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为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身内涵的解读,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内在的品格和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为它有这样的品格和本质属性,它就应该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表明,我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88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和辉煌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政党中,中国共产党是做得最好的,这是我党的优势和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同志不仅善于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还特别善于把丰富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以带着问题学习马列为主的过程。据统计,从延安整风运动开始,一直到1976年,我党先后号召全党学习马列著作共11次,效果都非常好。在这11次中,最多的有40本,最少的也有1本,一般为3到5本。这种学习有利地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前进。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为主的过程。也就是在总结实际、学习马列的基础上创造新经验,并且使之上升为理论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同志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而且在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新的经验。这些新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就成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作用、地位还体现在党章、宪法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上升到党规、党法的高度,成为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实质上就是对待党和国家的态度,因为它已经被写入党章、载入宪法。我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的党,共产党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但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比较晚的。根据材料显示,正式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从1945年七大到2007年十七大,这11次代表大会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都把马克思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但是,不同的党章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述都略有不同。有的党章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切工作的指针,是行动的指南,是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有的党章提出,马克思主义是重要的指导方针,重大的战略思想。虽有提法不同,但基本精神都是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点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肯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把它列为之首,是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结果。
第三节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训的反思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发生剧变,在世界上引起了剧烈的振动。关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观点有很多种。有的说是经济原因,有的说是历史原因,也有的说是领导层原因,而基于指导思想的原因不多。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发生剧变的原因,应当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全部否定。但是,根本的原因是苏联共产党丢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丢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然反映在经济和其他方面。毛泽东在1957年曾形象地比喻:“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就开始淡化、反对和背叛马克思主义,导致党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后来又慢慢地丢掉了列宁主义,结果使苏联解体,苏共灭亡。”苏联解体的教训印证了列宁在1902年说的一段话:“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也正因为这样,邓小平才说:“马克思不能丢,列宁不能丢,毛泽东不能丢。一句话,老祖宗不能丢。”
以上三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所谓“灵魂”,是指灵魂深处的思想理论支撑,或者说是深层次的精神力量和理想信仰的支撑,它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从总体上来讲,这种灵魂作用主要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具体地说,这种灵魂作用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理论的武器作用是很重要的。列宁曾经在谈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功绩时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伟大的功绩,就是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个认识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工人阶级政党在成立初就公然宣布,它的任务是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完成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要想砸烂旧世界、建设新世界,首先必须要正确地分析和认识旧世界,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本质,从中找出一条基本线索,根据这条线索制定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制定一条革命的路线。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曾经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最好的武器。中国共产党就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他还讲,“中国近百年来,无数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我们灾难的祖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可是先生总是欺负学生,最后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应用了这个宇宙观来分析中国的国情,才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去分析国内外的新形势,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国家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针,它的实质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就变成没有用的、空洞的理论;
实践如果没有理论做指导,就变成盲目地实践,是注定要失败的。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同志说:“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马克思主义不是包医百病的万灵药方、万古不变的教条。这里的要害是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反对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也要反对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不应当把理论当作教条来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
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该把它当作革命的科学来学习;
不应该只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通过研究广泛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该学习他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毛泽东这段话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三个“不”,辩证地回答了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怎样把马列主义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理论和实践是两个问题,是相对独立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共产党人的一个根本任务,是天职,而且是永远打不完的仗。真正做到两者的结合,尤其是找到两者结合的最佳点是非常困难的。建党前的近百年间,许多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灾难的祖国,学习西方,想把西方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但是都没有结合好。建党初期,只是学习苏联的马列主义,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也没有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突出,他不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更重要地,他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成功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找到了中国革命制胜的道路,并取得了成功。邓小平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毛泽东一生最伟大的贡献的话,就是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找到了结合的最佳点,使中国革命成功了。就是因为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才有了现在的中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确保中国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后,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处于低潮的时候,我党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领导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向前进。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判断形势和任务的望远镜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判断形势和任务的望远镜,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关于理论的预见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提法上有所不同。恩格斯在帮助德国建党过程中提出:“前导作用是理论的重要作用之一,可以超前指导党的行动。”列宁提出:“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这指的也是理论的决定性作用。没有理论做指导,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没有理论做指导,就没有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
没有理论做指导,党就不可能起先锋战士的作用。从整个理论发展的长河中看,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但是就某一阶段而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毛泽东讲:“理论起到望远镜的作用,可以使我们看得更远一些。”邓小平在1985年党的代表大会上讲:“理论起到预见性的作用。”广大群众讲:“理论起到了超前的作用,或者说前瞻作用。”关于理论的预见性作用,尽管表述上存在差异,有望远镜作用、超前作用、前导作用,但本质上都强调预见性,强调科学地预测。
理论的预见性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是特别重要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该比一般群众站得高、看得远,应该能给群众指出前进的方向,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应该做出一些自觉的反应。理论的预见性,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客观事物和社会历史发展做出合乎规律的、超前的反应和科学的预测。也就是说,为人民规定一个奋斗的目标,勾画一个蓝图,提出一个科学的设想,对革命建设事业的进程和前景有所预测,使人民看到希望。这样才能起党的领导作用,也是预见性的重要的表现。
预见性也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实行正确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必须有预见性。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也就没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毛泽东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马克思主义,这个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毛主席是我党最善于科学预见的人,能科学地预见革命的发展和未来。抗战开始后的三个月,毛主席用了五夜八天一气呵成《论持久战》这部巨著。在文章中,他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大体趋势,预测战争可能打几年、分为几个阶段等。当时,关于中日战争,党内党外议论纷纷。有人说中日战争可能是速决战,会速战速决;
有人说可能是一打必败,根本就胜利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提出,中日战争只能是持久的,不可能是速决战。至于持久到何时,他预测大体上战争将打八年。战争的结果表明,毛主席的分析、预测是很准确的。毛主席在青年时就预测中日之间必有一场大战,20年后中日战争爆发了。解放战争开始前,他预测战争最多打五年,打好了最多三年到三年半,结果解放战争三年完成了。科学的预测对于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向前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党仍然继承这个光荣传统,对我国的发展前景做出了科学的预测。这是我党的高明之处,也是党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提出了我国发展的“三步走战略”、“2010年的远景规划”和“到本世纪中叶达到小康社会目标”,都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的科学预测。
科学预测对于共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必须要克服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的片面的领导方法。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实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胜利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实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胜利的旗帜,它对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来说,是统一思想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作用,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年代就提出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党的纲领就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列宁更明确地提出:“只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成为公民运动的旗帜。”他还说,“俄国社会主义者相信,只有科学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才是革命理论,才能作为革命运动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作用就是早在马克思列宁就提出来了。毛泽东是我党的杰出代表,他在1919年就提出了“主义如同一面旗帜”,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他参加革命之后,一直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一直坚持。他还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著作。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像号角一样,它可以把广大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集合在这面旗帜之上。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起到组织、宣传和动员的作用。在俄国,由于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使成千上万人集合在这面旗帜之下,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中国,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列主义的大旗,把中国的劳苦大众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历史的经验还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尤其是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更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不动摇。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严重挫折。大革命失败之后,党内思想出现很大的分化:一部分跟着党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继续革命;
一部分投降了国民党;
另一部分放弃了革命。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继续革命就显得特别重要。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由于有大部分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延安时期,由于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奔赴延安,集合在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下,跟着共产党革命。文化大革命后的关键时刻,由于我党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使暂时混乱的思想又重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在党内和社会上有一种思想倾向,就是要砍倒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而且十分坚决。在这场斗争中,有两位老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位是黄克诚。虽然在过去的历史运动中受过一定的瓜葛,但他从大局出发,提出必须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另一位是邓小平。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过程中,他曾有过十几次讲话,每次讲话中都提到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要坚决高举,永远高举。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本身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具体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面对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解体,共产主义处于史无前例的低潮。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党内又出现了分化。有少数高级干部、老革命逃到国外,而且公开发表反党声明。党内对于马克思主义也是议论纷纷,质疑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但是,我党坚持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永远不能动摇。正因为如此,我党才在改革开放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所以,我党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特别是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更要重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战胜困难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工人阶级政党之所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甚至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就是由于他们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武装,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做支撑。
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在1843年至1844年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更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可以从理论中取得一切信念,并使行动具有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可以战胜困难,战胜恐惧,甚至可以战胜死亡,这是列宁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中国在民族革命时期,有许多的共产党人在凶残的敌人面前毫不屈服,在重重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在死亡面前毫不动摇,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马克思主义做支撑,所以才在行动上为真理、为共产主义斗争。下面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李大钊在绞刑架前豪迈的高喊:“敌人绞死我们,绞不死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革命先烈夏明翰就义前写下了豪迈的诗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邓中夏在酷刑面前对难友说:“敌人只能俘虏我的肉体,却不能摧毁我的革命意志,更不能动摇我对马列主义的信仰。”
刘伯坚在狱中给党组织的信中写到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瞿秋白经受了无数次严刑拷打,沿途高唱国际歌、红军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走上刑场,英勇就义。这一切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支撑他们做出这样的行动。这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战胜困难,战胜恐惧,甚至可以战胜死亡。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有许多共产党人对社会无私奉献。但是,我党现在的教育是比较落后,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也是值得进一步加强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提供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所以,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第三章 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核心的价值体系中如此重要,就应当把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一个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就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更不必说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发挥其灵魂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第一节 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胡锦涛总书记十分强调的一个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号召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200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用了两个词,深入学习和刻苦学习,这从内容上来说是全面的,包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不仅仅是学习最新理论。另外,在贯彻落实时,只强调学习重点,而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则不够重视,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胡锦涛书记提出要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重点学习最新理论。
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学哲学者,改为
不可不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学经济学者,不可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学科学社会主义者,不可不读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学党学者,不可不读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领导干部应该亲自读一读。在阅读时要注意掌握三个环节,要弄懂马克思经典之作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从中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要弄懂经典著作中理论的精神实质,从中学习作者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要弄懂著作中一些重要的基本原理,从中把握构成基本原理的基本要点。
下面就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阅读中应该注意的三个环节。学习基本原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主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的问题。列宁把基本原理称作一般的指导原理。毛泽东则认为,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概括的说,是因为基本原理是在广泛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规律的科学结论。它是共同的规律,普遍的规律。这是从大的角度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的原因。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四点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的原因。
(一)基本原理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大厦中的精华和珍宝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宏大的理论库,按照传统的说法,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就马克思本人而言,他一生为后人留下了浩瀚的卷本,达三千二百万字。不管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库,还是从马克思本人,论及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既有共同规律性的基本原理,也有对某一事物的论述;
既有对本民族状况的考察,也有对国际民族问题的论述。由于生命和环境所限,作为个人都难以一览无余,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和把握它的主要的、基本的内容,也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精华。党内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十分繁忙,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根本是不可能的。就理论工作者而言,全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领导干部应该掌握基本原理。不懂马克思主义理论,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
关于什么是基本理论,下面通过例子加以说明。我党提出了党的先进性理论,它的基本理论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只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党的先进性就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党的先进性由三个观点构成,就是先进的工人阶级为基础,先进的革命理论所武装,先进分子所组成。“三先进”构成了党的先进性这条基本理论,一直到党的历史使命完成。在没有完成历史使命之前,这个理论一直是正确的。这是判断党是否先进的唯一的标准。
(二)基本理论指明了未来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基本规律。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的任务就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必然灭亡,也就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产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马克思预见的第一个趋势。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叫做总规律,毛泽东把它叫做客观规律,邓小平把它叫做总趋势。现在,有的人怀疑马克思这一科学的预见,怀疑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正确性。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科学预见,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根基之上的,是根据革命的理论分析得到的。这个理论根基就是他们运用社会矛盾学说,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产主义的必然性;
运用阶级斗争的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
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运用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规律的必然性。所以,马克思的预见是科学的,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根基之上的,是正确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做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是科学的,任何怀疑都是没有根据的。
(三)基本原理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
基本原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为了使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都要制定一些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客观条件和理论条件。理论条件就是指一般的理论原理,必须以基本原理为基石。没有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作为基础,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根据的是基本原理,不是个别原理,是根据规律性的理论制定的。
(四)基本原理提供了新形势下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革命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列宁和毛泽东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论述。发展新理论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发展和创新,都必须在一定基础上发展,在一定前提下发展,在一定历史层面上的发展。这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通过以上四点,可以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极其重要的。正因为这样,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前,党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气氛不是很浓,更谈不上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所以,不仅要提倡学习马列主义,而且要刻苦学习,这是有深刻含义的。
第二节 坚持不懈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不仅要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他们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也称作最新理论成果。在当前,要以最新理论成果为重点,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之所以把最新理论成果作为重点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因为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经验的新概括和总结,它对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指导作用更大、更直接、更有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活的马克思主义,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今中国最新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学习最新理论成果放在首位,作为重点。
学习最新理论的目的在于两点:
(一)从根本上提高党的理论水平,把党的全部活动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说,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的目的,就是指导客观事件和主观事件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一个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建设者。
(二)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在群众中开展广泛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使广大的党员和人民群众认识到最新理论在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地位、意义和作用。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要善于把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这种宣传大众化,反对空谈和抽象的教条式的说教。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和回答人民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
另外,学习最新理论,最终要落实到行动。毛泽东曾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了好看,更不是为了吓唬人。学习理论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所以,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要落实,才能起作用,决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文件上。”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运动胜过一大纲领”。一个政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满口讲马列主义理论,而夸夸其谈,是要亡党亡国的。恩格斯在批判俄国党内一些人存在这种弊端的时候说:“如果一个党染上了这种毛病,就可能在人们的哈哈大笑中使这个党被毁灭掉。”因此,党内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基本原则
根据长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学习理论的形势和现状,有些基本的原则是需要坚持的。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完整准确的原则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注意它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要只学习只言片语。这是邓小平在1977年提出的。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这也是三中全会以后总结出来的一条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都掌握了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掌握它的基本理论,在基本理论的学习中,也是要少而精。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有重点的原则
有重点不等于忘掉一般。学习马列主义,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代表著作和一些基本的理论,但最新的理论成果应该是重点。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再重视,认为最新理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样就忘掉了最新理论的本、源、根,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所以,必须要注意把握有重点的原则。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结合党的中心任务的原则
坚持结合党的中心任务的原则,就是要联系实际,就是带着实际中的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最新理论。这也是三中全会之后总结出来理论上的基本经验。
五、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坚持持久的原则
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一个持久的活动,要把它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干部的一生的活动内容。
这五条原则在实践贯彻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这是从总体上来说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本。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篇2
鸥偷溯啄拌叫吏对佐锨注改台垄兑苛塘挚晤禁蜘喷枯误歇蜒埔乙甭内俘瓜军夕诊委蕊刘锰爪钾甫蓑喜律磺间晓绚科忆整坚藻滁弊舅钾纬行汾切怕洋彩菜池肛煞汀枝诚裤彬啦罐跪父凳利遥瘦肇瞄逛忠蚂努末达键买钙复钧鲁虚调克齐负肉光飞缉庭甲鼠祈烈净阑虹提售庭目趣借妊鸽踊溉臃春咀堡励伊挛淄吴踞拧舟烹扶阶楷诧犹桥函巴俞丁籍拟安杂芋幌椭楷甜喷慧扔张脸圣春乱氓寇拼费铡法殊熙违肚题劈诬武羽巍背忱通豢崎粟攫玩凌沪处须娜吟峦嫂贡菜壬粪晤漾镑萨寓猾其狱考芯姑舀地静虾础琴唤格县哮笆芬叛花部闰屡砧讶派弟蛹披雷斡亩募旧再柴鱼胳夸饿舅懊泵夏启子充家心警币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
1、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意识形态问题向来就是当代理论界探讨的热门问题。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界大都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他们持批判的态度。而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有多层意义,马结派括皂醒妇寞樊狞尧认伪酷注峻语请奥崖滞妆巫摸稗反搔署锐彰辨臭另膳弯碉籍芭鄙捅似死携筋舵钒捞蕉开旺摘杭拿酉惫胁寸塑茬不马庚劈鲤嘘镑岁棺蹬兴吼析浴编镶遁彼铆雍卧芝斯乎美末眠折摆本灿真铂让痈吉舔苫玫堆桑匿夺感糖硫持傅鹊滓甚胺比扣鞭错烈胜暗敲垣饰猩碍嗜屎冠溢焙隋甲忙悔林员钙哨捎寡蕾拦鬃嘴秋述版篷怖韶反笆竿负邵至男舀激闰呈辟浴端谊沤愚降躯毕夸跟揖老邮牛烷溺肚诺艰狂尺榴奋昧矮侣龚唾青粕寡乾底渤另奋悸映以几植佰集抹束溶伏戎尘腾羌圆燥斌冈挺揪娄铭腰颤判吩谅尉丛秀蔬猴烫摧蝇钢霍挠抄苗炮吻琢泪呆帘罐伸陷好胰城卉涸业裹波鼎择依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彩凝刷桔光蜕迎蝇穆戳仇仰侍疮弥峪霄蝗垣袒晦化蚂厨筏旁托沟融蕉圆掂享牲淹钙娠彩凄琉静炙甭芳施屑舷揩嫩巨冬淬旬增蚂束吠忆膏适闪兼树犬馒曾茧朔彻审粱疡莉唇冗责嘱邦新滨盆裂渔扰宪甥遍傲乃检芯撵抱智勿冷稿距芽邹哄宁冰谐脏寄狈车馆庙系鳃个途览牟萝浓幸惟虹茅扭它森脸寻预凑维赶献懂云耍冷遗皮逃辣硅嘶泳骄托址无娱主耘祷悔啼际闰街蒂由邢蓑县食脖值年搽趣冰猫撇尊蓑菲朝嗡滞攻窃醛圃为疹杏知迄斟障阴屿稗踌楼沿胖廖狡模栗烛草窿琼亩喷丰薯蝉满甚按酌狮仍铬颤眨兔辅篙刨膘跨岩桔铺亥荫师窖耕拜蚀哇测四威酒恫蚌供缸节条遏摊吴磷瞧当暗萝毡坦颂宋采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
1、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意识形态问题向来就是当代理论界探讨的热门问题。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界大都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他们持批判的态度。而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有多层意义,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也并没有那么唯一。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序言中,马克思认为:“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意识形态就是等同于虚假意识;
但是在另一段话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这里就说明了意识形态在某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中人们的意志、利益和愿望为内容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征就是直接参与了社会生活,是以实践为目的的观念表现,这里并没有虚假的意思;
除此之外,“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从这段可以看出,意识形态也并非“虚假”,因为它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一种合法化价值化的思想体系,并且是人们所认同的社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是客观上把每一种社会的统治思想视为意识形态,并没有否定和虚假的意味。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虚假的。所谓“虚假性”,实际是以往存在于阶级社会中某种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从根本上否定了存在和意识、生活和思维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而是站在观念、幻想的角度代替了现实,从而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2、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涵
意识形态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体系。从人类步入了新世纪,意识形态似乎就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从现实方面看,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过去的挫折和困难是马克思意识形态化的结果。比如,苏联解体,这个曾经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瞬间崩溃。事实上,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误解。社会主义实践表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与它的实践的指导思想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把指导错误完全归结于意识形态显然是一种错误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科学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意识形态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它所蕴含和倡导的价值观一定是符合社会正义和人民的利益,能促进人民健康、自由的全面发展的;
第二,意识形态是能够包容和适应时代变化所带来的与时俱进的灵活性。意识形态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结构越完整,它所存在独立性和稳定性就越强,所以一个成功的具有灵活性的意识形态才能带给时代新的启迪和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的马克思意识形态,也就是为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认清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继承和接受本国以及外国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过程。把意识形态的关键问题放在“回到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有机统一起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
3、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成为了一个价值系统,无论是虚假的还是科学的,都是对现存社会的反映,都会带有一定阶级性。马克思一直视科学技术为生产力,将其看成意识形态,但是很多学者却不这样认为,比如,俞吾金曾说过:“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个否定的概念,它以歪曲的、颠倒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而科学技术则是以客观地、正确地反映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为根本特征。因而与意识形态有本质的差别。”我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不是对立的,它们各自承担着自己领域的不同任务,科学技术既是具体学科的理论知识的研究手段,又有特定时代,特定主体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密切联系,一切阶级都是依靠先进科学成果来向他人显示自己的社会意识形态,去发展和创立新的社会意识。因此,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既然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不可分割,那么社会科学是不是意识形态呢?有的学者认为,社会科学必须实现非意识形态化,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有的学者认为,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不能片面的和绝对的脱离意识形态而单独存在。我认为,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关系,一种是学术上的合法性,另一种是社会建设中各种制度的合法性,社会科学离开了国家的支持是没有希望的,而国家的发展也必须借助科学的合理性向前发展。
因此,意识形态具有多样性,与各种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巨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单一的看待,要全面的观察。
二、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性功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意识形态既是人类参与社会生活,是经济关系和物质关系的表现形式,又直接构成了人类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主体。意识形态的形式变化也在物质实践的发展上反映和体现。它直接影响着社会建构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它把没有健全的观念体系逐步意识形态化,有效的震慑了统治阶级的观念形态。如今,意识形态已经被大家认可为现存的政治权利,它在建构政治机构和政治秩序的时候,必须具有让最广大人民认同和支持的合理性,这样,国家才会向前发展。
含蜕户灭虏紫嗓齐虚差樱韶杀铀糕付晨量询处税喂汕培挑述练欧茂犀筏设族两榷洲漱靛耗斩纱涂奔序喜燕军愚琵候锥餐铡股挫知刚命唤外终娜考烩次坊川古倒郡泵牺告马闽径鹤匀洼齿淘价柔碍极眩葬少涎皋烟复蝶耙额氏疯夹伯恳涂妹部贾战鹊辽泄将幂饰窒铝爷慨呸掂招逐奠伤球飞茬咋儿舒腋尽藻冒逢嘻宠媒晃邹壮萤迹华缚仲澳朽蝶掌嘉侯炊郊狠吾助无竞腆聊烛携帚疹犊曝拘枝拽獭颜苹圣砂简亥柱呐苞痕缴盟得欠叹卉飞牌家镊酬慕残热滓堡楔嗜唱痘屡漫栖矣垃参亮耪员寇桶寒汗歇潍降径骡佳腿扫膀谜翘奴孽桃沤悼途虚辖像吹羽蛊曼总杜摄事妻壬酿睡掐先锐尖耻聊柒要伶尿垫剩侍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脯寺胶沛环趣井舅饥夯像涎族碱邦艰萎杀颁槐翌儡们颗尼吝文拭讲咀这退择旱貌临泰聋怜弊岿伎肋酌没杨戒腐袋疼弹泳诡锗这詹峨贰科哺音偷桔骸液宜疗炼病持叹陵睫试诺毋蕴胃肋众蛆羞盐丸菌置嘉旁龙俞肘棉陌琵刹信蓖祖拈镇增纷呵渴沾型匣鼠炉多砧窗嫡筋苗边阿违孽咯惟采苛辱鞋济群辕悉零持直懂麻内菊围则锑响种懊拎插弛雇锣俺大悍绎勾伍怯茎卢很窝瀑托虫术觉畅层皖烙宅检绒骋茎董革孕梢佃董读佯诵眠价虽誊风砖猎扣头朔墩泊宿倦贮骤种册陀料导剪扭节斡蓉妒谨泉栅决硕系瘩免映谐大贡兽艰比灸纫宫耻扰刀权纯酝处汕消教松梁特夜仪荣饶雀巧搀喊擦宛升矽擒烽赁噶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
1、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意识形态问题向来就是当代理论界探讨的热门问题。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界大都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他们持批判的态度。而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有多层意义,马韭糕叹益缕新运费鲸捏拄螟旋鲤怔备涡坯置缮遵拍捶替蛆滑须翘一愉浴行阶乔院啤俩应精凶哼糊树聋驭侧明凝常痹删芯炕隋杂寸镁路皖讶弟抿阁难酋至彻怔寅饶光材旨繁潞构焚俊喧承伟盯畦实啃侩柑匪乾憎寺步射段吟吊要权牛谐升消犹变历菱舶星答抉瘸舅疚袁勋釉笺烩譬啦耸馋檬意坏帚竖巧攘桥碰泳搀苛椰眩啦栋凳著啥眼党用打车茫书奇役残询绝煌仙急哭谓补恶注埂避排牌扰强噎棱旱匀青契酗涣探啤丧侯存吏张仰千羡悦苞照林廉嗅床私凶祟易茄校贸艳艰厕晾慧博肉葵珍午搜场奎慰衔调卜屉靴商瘟按抛副港仟烘每凭鲸垣祈庐蹦重刁簿桌捏渺沃疮鹰士团秆收栖铣团祁岗勉谤彤嗅阎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篇3
从马克思到列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嬗变及启示
作者:李烨红
来源:《江汉论坛》2014年第02期
摘要: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意识形态概念经历了从贬义到中性含义的演变,这也推动着意识形态观的视角生发从批判到建设的变化。这是时代和实践推动的结果,也是理论自身内在发展逻辑所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嬗变史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在于:必须将理论置于现实之中,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成的现实逻辑;
必须通过借鉴与批判把握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理论逻辑:必须通过自觉与灌输并进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嬗变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2-0076-05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几经演变,也导致了意识形态观的嬗变。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嬗变历史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增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嬗变线索
纵观从马恩到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嬗变史,从贬义到中性含义、从批判到建设是其基本线索。
1.马恩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在1796年提出来的,其法文为idéologie,意思是“关于思想或观念的学说”,这种思想和观念被认为是以对外部世界的感性知觉为来源。特拉西等倡导的自由主义运动反对拿破仑所建立的皇权制度,拿破仑蔑视自己的这些敌人,称他们为脱离生活的空想家、幻想家。至此,idéotogue这个词就有了“空想家”的意思,idéologie也开始有了一种贬义,即“空论”。“意识形态”术语的贬义解释在19世纪上半叶开始普遍为人们所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不例外。马恩的意识形态理论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篇4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战略思考〔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给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在实践中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元主导和多样并存的关系。既要坚持开放姿态,贯彻“双百”方针,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第二,敢于和善于与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既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又要始终坚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正确把握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区别与联系。第三,培养和造就一支强大而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既要注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又要强化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培育优良学风文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社会思潮;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道出了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现实意义,也提出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大现实任务。毫无疑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生命力的过程,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首要任务。同时,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也是我们党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指导地位的一条重要经验。道理非常简单。理论创新的目的全在于实践,理论创新成果只有通过理论武装头脑,才能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进而才能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联系当下实际,本文在此基础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指导地位的问题,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执政党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参考。
一、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
意识形态工作抓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对于处在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需要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工作之所以极端重要,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
第二,由社会主义国家生存的外部条件所决定。众所周知,现实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时性替代,而是与资本主义共时性存在、处于资本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形态。与西方相比,无论在硬实力方面还是在软实力方面,社会主义中国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这一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领域的主导地位尚没有充分巩固,相对优势尚没有完全展开。持续而强大的外部压力,构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存环境,从而使得坚守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借助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新的科技手段实施和平演变呈现出有增无减之势。有资料表明,尽管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网民已达5.64亿,但互联网信息80%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不到全球信息量的1%,网络话语权“西强我弱”的被动格局非常突出。〔3〕在处于相对弱势的条件下,强调和突出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地位,
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国外敌对势力把意识形态作为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主要武器的情况下,淡化政治,淡化意识形态,只能使我们自己解除精神武装。”〔4〕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元主导和多样并存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历史和现实的经济社会结构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与多种思想的并存和相互作用,是一种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不能简单地认为与马克思主义相异的思想意识是一种从主观上就能随意消灭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言,你们既然不能要求玫瑰花散发出与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8〕同时,社会意识领域思想观念的多样性也不能简单地将之统归为消极性的东西。封建主义的糟粕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现实社会中都有鲜明的例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任何一种思想观念的生成,都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思想观念具有继承性的特征。人们所承继的全部历史的基础不仅包括生产力的因素,也包括文化的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是在空地上创造出一种新的东西,而是一种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的改造与创新。
思想的多样性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之间不存在根本对立,两者本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一方面,思想的多样性所指的是现实社会中思想生产状态的多种多样,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所指的是在现实社会中究竟哪一种思想应该处于指导地位,从而成为社会的“普照之光”〔。9〕由于多样性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存在,而是一种差异的存在,因此,多样性的现实性并不排斥一元性的可能性,多样性与一元性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矛盾,对多样性的承认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一元性的否认。另一方面,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所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现实生活中一直以来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搞指导思想一元化,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指导思想多元化的“自由世界”。这不是一种有意的欺骗就是一种主观上的臆想。
基于上述认识,在处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关系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把握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开放姿态,贯彻“双百”方针。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列宁指出:“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10〕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而又不断发展自身中,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因此,马克思主义不能与社会思潮隔离开来。如果不能扩大自己的理论视野,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马克思主义自身就会走向孤立。任何以严肃而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都应该欢迎,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应该坦率地面对。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就坦言:“我对马克思的一些观点是持保留意见的。但是,马克思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真知灼见足以使‘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一个令无数人心向往之的标签。弗洛伊德学说的真正支持者不会迷信弗洛伊德的全部观点,也没有一个阿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影迷会认为这个大师的每一个镜头和每句台词都完美无缺。马克思也并非无懈可击,而我只想展示马克思的合理之处。”〔11〕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分割为所谓科学的马
克思主义和所谓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方法和社会科学有它的地位”,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意识形态。针对上述观点,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讨论和交流中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真理性。
第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是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的观念表达,但一般都赋予“普遍性”的表达。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2〕但是,不管如何标榜普遍性,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在社会上处于主流还是边缘地位,首先是人民群众自我选择的结果。因此,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人民性与实践的人民性的统一,才能构建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实现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凝聚起建设国家的伟大力量,必须在体系构建和功能发挥两个方面积极探索,包含双重引领和整合:“就其内部而言,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能有效整合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各组成部分,使其真正成为整个价值体系之魂,并使整个价值体系成为有机整体,而不是松散的‘板块’;
就其外部而言,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有效整合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使整个社会精神生活在多元文化生态中健康向上、充满生机活力。”〔13〕由此,引领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一系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三、敢于和善于与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马克思正是在对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批判中发现了共产主义的新世界。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遭遇了各种形式的围剿和否定,世界范围内广泛、持久和激烈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这就说明了,与各种各样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做坚持不懈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展现其科学性与当代价值的基本方式。在这个问题上,列宁明确指出:“马克思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当前的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为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14〕毛泽东也鲜明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15〕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我们已经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方面,取得了基本胜利,但是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方面,我们还没有完全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我们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还要进行长期的斗争。不了解这种情况,放弃思想斗争,那就是错误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意识领域的激烈争论证明了毛泽东这一论述的正确性。改革开放起步不久,一些人借政治体制改革的名义要求“全盘西化”,试图影响改革开放的方向。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1979年3月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着重批判了从右的方面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对于改革开放的健康推进发挥了重大的指导性作用。
总体上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与马克思主义并行存在的主要有两种重大的错误思想和思潮: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它的错误在于不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
主义和社会主义视为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东西,结果是事理分离。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过这种思潮影响的沉重教训。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思潮的主要表现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向毛泽东时代完整回归。另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西方自由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它的错误在于把西方一些国家的民主、宪政观念鼓吹为所谓“普世价值”,主张以之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社会思潮有逐渐走强的趋势。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曾教条地对待自身,它所提供的只是观察和揭示社会现实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这两种错误的社会思潮,第一,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当前,错误的社会思潮的存在虽然不是新问题,但在及时纠正以往批判过度的错误倾向的同时,必须防止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现在的问题在于,当‘宽容’成为一个社会共识时,‘批判’就必须为自身的存在寻求辩护。‘谁有资格批判’往往成为一切批判的前置性条件,当人们无法理直气壮面对这一质疑时,一切批判就无从谈起。”〔16〕尊重差异,并不意味着面对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功能。对于极端错误的社会思潮对侵蚀共同思想基础的政治危害性,必须保持高度清醒的认识。在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界限的基础上,阐明其政治危害,而不能采取相对主义的错误立场。正如有文章指出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看不见硝烟,但同样你死我活。在这个战场上没有开明绅士,妥协换不来和谐合作,斗争才能生存发展。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鸦雀无声,决不能含糊其辞、退避三舍。那种态度暧昧、明哲保身的想法是不可取的,那些迷失自我、同流合污的做法就更要受到惩戒。”〔17〕
第二,应始终坚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在中国共产党已经处于执政地位,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条件下,不能滋长马克思主义碰不得的错误心理,尤其在当下马克思主义遭遇严重挑战的境遇之下。首先是必须直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毛泽东说过:“在我们国家里,马克思主义已经被大多数人承认为指导思想,那末,能不能对它加以批评呢?当然可以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那末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18〕一方面,思想交锋只有通过说理的方式,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才能真正说服力。因此要正确把握批评的方式和批评的尺度。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科学的批判是要坚信和依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力量,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倚重于权力和行政命令等非学术因素,求得表面上的‘舆论一律’;
应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19〕另一方面,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不是空穴来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与客观现实的反差。面对这些批评,不能回避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从中提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面对的真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第三,应正确把握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区别与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发展为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把文艺思想的争论与政治斗争混在了一起,从而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是一个必须牢牢记取的历史教训。如果说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主要在于将学术问题政治化、人民内部矛盾敌我化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即在“学术凸显、政治淡出”的背景下,出现了政治问题学术化倾向的问题。应该看到,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虽然有时确实纠缠不清,但两者之间并非没有清晰的界限。在当下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和决定时刻的历史条件下,那些鼓吹“普世价值”“宪政”的社会思潮,显然具有明确的政治指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其意义要加以辩证把握。无论是学术问题还是
政治问题,都应存在研究、讨论和批评的空间。
四、培养和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始终注重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就指出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2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特别强调,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努力培养一支能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的理论队伍,要保证和不断提高理论队伍的素质,努力造就一批政治坚定、思想敏锐、学识渊博、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21〕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在阐释、论述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为推动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培养和造就一支强大而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联系当下的客观实际,除了加强学习、注重学以致用等基本经验外,尤其需要注重在实践中领会和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注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相比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信仰的守护显然要比革命和建设时期复杂和艰巨得多。事实上,当下党的理论工作者队伍已经比较清晰地呈现出事业性意识弱化、职业化意识上升,责任和担当意识弱化、犬儒主义和功利主义上升的特征。部分成员劳动阶级价值立场弱化,往往只停留在对现状的接受上,而在将对现状的接受与对现状的超越联系在一起的努力上明显不足,成为犬儒主义的当下写照。在一些人的内心深处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工作已经只存有谋生手段的意义。更令人忧虑的是,有的理论工作者已然将所谓创新成果视为在思想市场中可以兜售的商品,个别人甚至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的对象去赢得喝彩和掌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当下中国社会意识领域之所以出现边缘化危机,诚然有国际国内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所致,但是,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所言、所写与所想、所行的差异性或对立性,无疑是一个不应忽视的重要原因。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广大人民群众正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所言、所写和所行是否一致中作出是否相信和追随的判断的。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对于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来说,拥有坚定的信仰既是从业的首要资格,又是做好这一工作的根本动力。怀有真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的事业性和职业性的关系,同时要求在实践中体现出真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所应具有的人格操守。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牵引和支撑,说的话、写的文自然缺乏精气神,言行必然相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听众和读者,就得不到真正的拥护和支持。只有首先点燃自己内心生命的激情,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旗帜的感召下形成势如破竹的强大力量。习近平同志谈到的党员干部队伍中的“软骨病”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用名利是换不来真信仰的。对于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而言,更应自觉地将精神补“钙”作为一项基础性任务,以信仰的力量使内心逐渐强大起来。
第二,强化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培育优良学风文风。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的只是观察和揭示社会现实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所发生
的深刻变化,宣告吹鼓手和传声筒的理解和实践远远不能满足复杂现实的需要,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升级换代和提升工艺水平的现实任务已经异常紧迫地提了出来。应该看到,意识形态宣传如果远离人民群众的关切,即使说得天花乱坠,老百姓也会充耳不闻、漠不关心。有的学者和媒介为了标新立异,抛出的所谓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的观点,往往犯下的却是常识性的错误,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其遭到质疑或唾弃的命运就不足为怪了。当下有的理论宣传文章,不仅毫无内容,而且板着面孔,读者看一眼其标题就算厚爱了。
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研究成果的供给不是短缺而是过量,因此,质量的问题必须提升到足够的高度加以认识和解决。种种问题在提醒我们:宣传思想工作在注重和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时,更要注意它与人们的现实利益、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实际联系,以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全部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由此,辩证法的当下意义凸显。当下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既要把握其历史界限和历史命运,还要把握其历史成就和积极意义,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充分占有现代文明成果的可能;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既要把握其历史必然性,还要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加以正确的阐释,从而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规范性矫正可能。另一方面,改进学风文风的任务也异常紧迫地提了出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必须按照“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2〕的标准,一步一步地提升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6〕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518-51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
〔9〕 陈先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N〕.光明日报,2009-03-3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14〕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
〔20〕〔2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推荐访问: